35岁成终身教授、可随意出入美国国防部......他让美国人忌惮,让中国人挺直腰杆
追溯老人曾经走过的峥嵘岁月,人们看到的,是一首波澜壮阔的历史诗篇,诗篇中所颂扬的,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对祖国的眷恋与缠绵。
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从小学开始,钱学森就是一个喜欢思考的孩子,和同学折纸飞机比赛,钱学森折的纸飞机总能飞得最高、最远,姿态最好看。秘诀在于他选光滑的纸张,并把棱角折得整整齐齐,还别出心裁地在纸飞机头部夹了根小笔芯。
1934年,钱学森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据说当年他在学校里是“学神”,从不听课却常年平均分超过90分。毕业时,钱学森参加清华大学“庚子赔款”留美奖学金考试;他是20位获得者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位航空专业的学生。
赴美留学
1935年9月,钱学森赴美留学。一年后便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极为重视的得意门生,先后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在加州理工大学期间,钱学森还参加了“火箭俱乐部”,是5位创始人之一。他还获准可以出入美国国防部办公场所——五角大楼,美国最高军事科技机密对他敞开。他的研究重心也因此从航空转向了火箭,走上了成为一代火箭专家的巅峰之路。
1946年,仅35岁的钱学森,就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他的智慧和才华被美国人认为“不管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彼时的钱学森可谓功成名就:在世界军事科技最领先的国家,他成长为最顶尖的军事科学家。他完全有资格过上高品质的生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钱学森作为中国人,深知刚刚建国的故土需要火箭和导弹来保卫——他想回国。
“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
然而,钱学森没想到,他的归国之路是那么漫长且曲折。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横行,政府大肆清理共产党,部分最优秀科学家的职业由此受到摧残,钱学森就是其中之一。
他决定立即启程回国,但美国移民局却扣押了他的行李,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在拘留所关押了两周。在李·杜布里奇校长等的大力营救下,他以1.5万美元被保释,之后是长达5年的软禁。据说扣留5年的理由是,他所掌握的机密5年后就过时了。
这5年间,钱学森仍然致力于教学和研究,在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两个领域作出开创性成果。
1955年6月的一天,蒋英巧妙地将钱学森给前辈陈叔通的一封信,夹在给比利时妹妹蒋华的家书中,投进了信箱。“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他在信中写道,“心急如火,唯恐错过机会……”
以这封信为依据,1955年8月1日,在日内瓦召开的中美大使级会议上,受周恩来总理指示,王炳南大使与美国大使亚历克西斯·约翰逊举行大使级谈判。8月15日,钱学森接到美国政府通知:他可以回国了。
美国移民局通知钱学森可以离开美国
回到祖国,十年两弹成
1955年10月28日,钱学森一家从上海抵达北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和科学家华罗庚、周培源、钱伟长、赵忠尧等20多人到北京火车站迎接。
钱学森抵达北京时,与前来迎接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握手
回到祖国怀抱的钱学森马不停蹄地投身到新中国导弹、火箭的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中。
1956年,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成立,钱学森担任院长。
1960年11月,我国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试验成功;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这种大规模科研工程,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组织管理方法与技术。钱学森在着力科研的同时,更开创了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普遍科学意义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这套系统工程与总体设计部思想,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乃至后来多项大型科技攻关中不断攻坚克难、不断胜利的思想和组织模式。
“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一步步变成现实。
20世纪70年代初,钱学森向国家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第二代火箭由第二代人挂帅。他自己则到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任副主任;70岁后,他辞去了国防科研一线的领导职务。
自从1970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以来,长征系列火箭成功发射数了十颗卫星,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射了亚星、澳星、铱星等,在国际航天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年底的一天,“航天英雄”杨利伟来到钱学森家,看望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代航天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20世纪80年代,虽然离开了国防科研一线的领导岗位,钱学森的思想仍然驰骋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极大兴趣,他开始研究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94岁的钱学森向总理提出一个建议:“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学森说。
有人将钱学森称为我国“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但他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导弹、航天事业是一项大规模系统工程,有党的坚强领导,有成千上万人参加,所以,这样的大科学工程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不是哪一个或两个人能完成的。
钱学森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还在继续。
2007年9月5日出版的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评出十大有影响力的太空思想家,钱学森与俄罗斯火箭先驱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并列其中。
2008年1月6日,美国《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将钱学森评为2007年度人物。评述文章认为,由于他在中国奠定的基础,2007年,世界空间力量的格局由此改变。
2009年10月31日,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 “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钱学森离世,享年98岁。去世后,国家派出三军仪仗队为其送行。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杂志、科教产融合、中国科学院等,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