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投稿也要查重吗

2025-11-03 31

刚完成一篇SCI论文,想必很多科研工作者在点击“提交”按钮前,心里都会掠过一丝忐忑:稿件内容是否足够创新?数据是否扎实?格式是否符合要求?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常常被新手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查重。是的,你没看错,SCI投稿同样需要面对查重的考验。这并非期刊编辑的刻意刁难,而是维护学术诚信和确保学术质量的基本防线。本篇艾思科蓝小编就为大家介绍“SCI投稿也要查重吗”。


SCI投稿也要查重吗


一、期刊为何在投稿阶段进行查重?


首要目的是捍卫学术原创性。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提供新的知识、数据或观点,重复发表或大量抄袭他人成果是对科学精神的严重背离。期刊通过查重系统,可以快速识别出稿件中是否存在不恰当的文本重复,从而在初审阶段就筛掉有学术不端嫌疑的稿件,节约宝贵的审稿资源。其次,这也是对作者的一种保护。查重报告可以帮助作者进行最后一遍自查,发现那些无意识的、非恶意的文本相似之处,比如对实验方法的标准描述或文献综述中的不当引用,从而有机会在正式送审前进行修改,避免因此被直接拒稿或留下不良记录。


二、常用的查重系统与标准是什么?


国际上绝大多数SCI期刊都采用Crossref旗下著名的iThenticate软件作为查重工具。编辑会将投稿文稿上传至该系统,与海量的学术文献数据库进行比对,生成一份详细的相似度报告。这里需要理解几个关键概念。首先是总相似度百分比,这是一个初步参考指标,但并非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相似内容的来源和性质。如果高相似度部分主要来自作者本人已发表的学位论文或会议摘要(即自我抄袭),或是常规的实验方法描述、专业术语,编辑通常会酌情处理。反之,如果相似内容集中在新颖性的核心部分(如假设、核心结论),且来自他人的已发表作品,问题就非常严重了。不同期刊对整体相似度的容忍阈值不一,但普遍认为超过20%就需要格外警惕并仔细审查。


三、作者投稿前应如何自查?


在投稿前主动进行查重,是负责任的研究者应有的习惯。首先,可以利用一些正规渠道获取查重服务。许多高校图书馆为师生提供iThenticate检测服务,这是最权威的方式。此外,也有一些可靠的第三方平台提供类似服务。自查的重点在于解读报告。不要只盯着总相似度数字,而要逐一核对每一处被标红的部分。对于不可避免的重复,如专业术语、经典方法描述,应确保引用格式规范。对于与本人已发表作品的重复(自我抄袭),需格外谨慎,必要时应进行重写或引用。最重要的是,确保引言和讨论部分的核心论述是独一无二的,充分体现自己研究的创新性和贡献。


四、如果查重不过关会怎样?


后果的严重程度取决于重复的性质和程度。最直接的结果是稿件在编辑初审阶段就被直接拒稿,甚至没有进入同行评议的机会。如果重复被判定为严重的、故意的学术不端行为,如大段抄袭,期刊可能会向作者所在单位发函通报,对作者的学术声誉造成长远负面影响。即使是因疏忽造成的无意识重复,也会延误投稿进程,作者需要花费额外时间修改后重投。因此,抱有侥幸心理是极其危险的。


五、正确看待查重,促进学术规范


将查重视为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环节,而非单纯的“过关考试”,对科研生涯更为有益。它敦促我们从写作之初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原创表达,规范引用文献,谨慎处理自己已发表的作品。一篇经过认真查重和修改的稿件,不仅提高了被接收的几率,其本身的逻辑性和规范性也会得到提升。说到底,查重工具守护的是公平竞争的学术环境,让每一份真正的创新都能得到应有的认可。


会议官网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