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投稿要参会吗

2025-10-14 29

学术会议投稿要参会吗?这大概是很多初次接触学术圈的研究生或青年学者都会冒出的疑问。一边是精心打磨的论文终于被录用带来的喜悦,另一边则是可能面临的差旅费用、时间成本等现实考量。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根据会议性质、个人目标以及学科惯例来综合权衡。


2.jpg


一、 投稿与参会的基本关系模式


通常,学术会议与投稿的关系存在几种常见模式。最传统也最常见的是“投稿即默认参会”,尤其多见于线下会议。会议组织方发出论文录用通知,通常默认第一作者或报告人会亲自到场进行口头报告或海报展示,这是学术交流的基本契约。另一种模式是“投稿可选择参会”,这在一些大型会议或开放获取式会议中可能出现,允许作者因故无法到场时选择仅发表论文而不做报告。此外,还有少数会议提供“纯投稿”选项,论文被收录至会议论文集,但完全不涉及现场汇报环节。因此,收到录用通知后的第一要务,是仔细阅读通知全文和会议章程,明确组委会的具体要求。


二、 强烈建议参会的几种情况


在多数情况下,亲自参会带来的收益远大于付出。如果你的目标是进行深入学术交流,那么面对面的互动无可替代。在报告现场,你可以直接展示研究成果,接收来自同行最即时、最尖锐的反馈,这些意见对于完善后续研究极具价值。同时,会议是建立学术人脉的绝佳平台。你可以结识领域内的知名学者、潜在的合作者,甚至未来的导师或雇主,这种线下建立的信任关系往往是邮件往来难以企及的。对于正处于职业起步阶段的青年学者或研究生,在重要会议上亮相,本身就是个人学术履历上亮眼的一笔,能有效提升在学术共同体内的可见度。若论文有幸获奖或被评为优秀论文,亲自领奖更是对工作的最好肯定。


三、 可以酌情考虑不参会的情形


当然,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当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如突发疾病、重要的个人事务或严格的旅行限制时,及时与会议秘书处沟通说明情况,通常能够获得理解,并可能协商改为线上报告或仅出版论文。如果投稿的会议并非本领域的顶级会议,而论文水平较高,投稿目的仅是丰富发表记录,且个人时间与经费确实紧张,那么放弃参会或许是一个务实的考虑。此外,如果会议明确提供了“仅出版”选项,并且你对该会议的交流期待不高,选择此选项也完全符合规则。


四、 未能参会的妥善处理方式


如果最终决定无法参会,负责任的态度至关重要。切忌不声不响地“放鸽子”。应第一时间以正式邮件通知会议主办方,诚恳解释原因,并表达歉意与感谢。询问是否有可能将论文保留在会议论文集中,或者将口头报告调整为海报展示(如果允许)。这种主动沟通体现了学术诚信和对他人工作的尊重,能避免被列入不良记录,影响未来投稿。同时,可以委托可靠的同事或同行代为展示论文或领取材料,尽可能减少缺席带来的影响。


最终,是否参会是一个基于学术价值和个人情况的综合决策。理解规则、权衡利弊、并以专业的态度行事,才能让一次投稿的价值最大化。


会议官网

扫码关注艾思科蓝订阅号 回复“0”即可领取该资料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