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CI影响因子,这些你都知道吗?


提到SCI期刊,就一定绕不开 SCI影响因子,那么对SCI影响因子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艾思科蓝小编就整理了一些关于SCI影响因子的相关资料,方便大家学习了解,一起来看看吧!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这两年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是一种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对于学者或科研工作者来说,影响因子的主要意义有:
1、筛选适合自己研究专业有关的期刊;
2、为确定论文投稿期刊,提供依据;
3、验证已经发表论文期刊的水平。
sci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从定义来看,影响因子虽然只和被引次数和成功发表论文总数直接相关,但实际上,它还与其它的很多因素有密切联系。比如论文本身、期刊知名度等。
1、论文因素:如论文的出版时滞、论文长度、类型及合作者数等。出版时滞较短的刊物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若刊物的出版周期较长,则相当一部分的引文因为文献老化(超过2年)而没有被统计,即没有参与影响因子的计算,从而降低了影响因子。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刊载论文如果是热门课题,且篇幅较短,发表较快,则被引率将很快达到高峰,进而使期刊的影响因子上升很快,然后又迅速下降;刊载完整研究性论文的期刊,持续被引用时间长,影响因子升高较持久。也有资料表明,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与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
2、期刊因素。如期刊大小、类型等。在计算影响因子时,刊载论文数仅统计论文、简讯和综述,而对评论、来信、通讯和其他一些常被引证的栏目的文章则不进行统计。根据经验判断,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与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大小有密切联系。在多数情况下,论文量少的期刊容易得到高影响因子,并且这部分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年度之间会有较大的波动;而论文量多且创刊年代久的期刊往往容易得到较高的总被引频次。
3、学科因素。如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平均参考文献数、引证半衰期等都会对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产生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以论文的引证与被引证的数量关系为基础。一个学科的引文数量,总体水平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各学科自身的发展特点;二是该学科期刊在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所占的比例。从总体上来说,某学科来源期刊越多,该学科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就越大。这两大因素决定了学科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分布的不均衡性。
以上就是“关于SCI影响因子,这些你都知道吗?”的全部内容了。还想了解更多期刊论文发表,学术会议,翻译润色等服务内容的同学,可以点击站内编辑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