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王跃生
  • 所属院校:
    北京大学
  • 所属院系:
    经济学院
  •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 1、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 2、国际企业制度与跨国公司 3、新制度经济学与转轨经济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1979年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学习,1983年7月毕业;同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攻读研究生;1985年12月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991)、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经济系(1993)、德国柏林自由大学(1995)及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2006)等校学习或从事访问研究。 工作经历 1985年12月研究生毕业后留北大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任教。历任助教(1985-1987)、讲师(1987-1992)、副教授(1992-2000)及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 。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 讲授课程 “国际企业专题研究” “制度经济学与经济转轨研究” “跨国公司管理” “跨国公司金融” “世界经济专题” “比较经济制度” “苏联、东欧经济” 主要作品 一、著作: 1、王跃生:《跨国公司金融:原理与案例》,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2、王跃生、陶涛等:《国际资本流动:机制、趋势与对策》(合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3、王跃生、王蕴等著:《国际企业制度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王跃生:《经济学与社会关怀》,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5、王跃生等主编:《市场经济发展:国际视角与中国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6 6、王跃生:《制度、文化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王跃生等主编:《CEPA与新世纪的内地香港经济关系》,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8、王跃生:《经济学:愉快的通行证》,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9、王跃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制度经济学漫话》,三联书店,2001 10、王跃生:《立足与现实的思考》,三联书店,2000 11、张德修、王跃生主编:《大波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12、王跃生等著:《天下没有免费午餐——改革成本问题研究与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4、张德修、王跃生、巫宁耕主编《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15、王跃生:《新制度主义》,台湾扬智文化出版公司,1997 16、王跃生:《变化世界中的经济体制——90年代的比较经济体制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17、王跃生、韩实译:《社会主义经济最优运行理论》(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8、王跃生:《苏联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9、王跃生、韩实著:《经济改革:苏联、东欧和我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 三、学术评论、经济时评 “一带一路三年回眸:进展如何?应当怎么看?”《第一财经日报》2017、6、19 “三维度考察中企海外并购”,《第一财经日报》2017、1、24 “G20前瞻:世界经济如何走出长期低迷”,《第一财经日报》2016、9、1 “从结构视角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第一财经日报》2016、3、31 “重构全球贸易投资规则”,《第一财经日报》2015、9、15 “亚投行‘新经济循环'的深远意涵“,《人民论坛》2015/4 “自贸区扩容与对外开放3.0“,“,《人民论坛》2015/5 “不必把企业走出去局限于一带一路”,《第一财经日报》2015、5、26 “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发展新趋向”,《人民日报》2015、8、9 “亚投行‘新经济循环’意涵深远”,《人民论坛》2014/4(下) “从“诺嘶悖论”看政府的作用”,《人民日报》2013、7、14 “央企的困惑”,《经济学家茶座》2012/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到来了么?《人民日报》2012、10、18 2012年的全球经济:年中回眸与展望,《香港出口信用保险信息季刊》,2012夏季号 占领华尔街与基尼系数,《人民日报》,2011/12/5; 从“刘易斯拐点”看“腾龙换鸟"之争,《人民日报》2011/2/11; “后发大国模式”将在未来得到检验, 《中国经济》, 2011/1; 经济学、管理学与文化,《经济学家茶座》2011/1 应对通涨:重要的是釜底抽薪,《人民日报》2010/12/15; 危中之机:世界经济学科五十年,《读书》,2010/4; 全球化时代的“山寨”现象,《读书》2009/11; “罗锅求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人民日报》,2009/11/2 谨防金融危机扭曲中国长期发展战略,《投资者报》2008、11、17 经济关键词与地震影响,《投资者报》2008/6/9 “德国特色”或有存焉?,《中国图书商报》,2008/3 经济随笔的境界,《经济学家茶座》,2008/2卷首语 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背景、影响与选择,《香港出口信用保险据信息季刊》,2007,秋季号; 政府调物价:该不该,怎么调?《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9/27 有感于“经济学数学化”的争论,《经济学家茶座》,2008/2 访瑞典随感二则,《经济学家茶座》,2008/11 经济学家为什么众说纷纭,《经济学家茶座》,2007/5 为什么经济学家总是众说纷纭,《人民日报》2007//5 外汇兑换一小步,货币制度改革一大步,《21世纪经济报导》,2006、5、22 FDI的火线出卖,《21世纪经济报导》,2006、4、3 民工荒是对低成本模式的自我矫正,《21世纪经济报导》,2006、3、13 经济转轨与经济学家,《读书》,2006/2 超越低成本模式,《人民日报》,2005、12、5 经济思维与“经济学价值”,《经济学家茶座》,2005/4 从一张车票看信用缺失,《人民日报》,2005、6、6 有用的“经济直觉”,《人民日报》,2005、3、25 如何走出拆迁的两难,《人民日报》,2005、2、18 “文学的观光客”与“道德的十字架”, 《经济学家茶座》,2005/2 经济学家:修桥铺路是为善举,《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4、11、26 “刷卡风波”的市场解决,《人民日报》,2004、7、26 闲话“主流经济学家”,《经济学家茶座》,2004/4 汽车业的“繁荣”与“虚火”, 《人民日报》,2004、5、13 在理论与现实之间,《读书》,2003/12 垄断收费与政府责任,《解放日报》,2003、9、29 美元贬值:非典阴影下的亮色?《证券市场周刊》2003/20 股市信心为何不足,《证券市场周刊》2003/17 让财富体现价值,《上海证券报》2003、5、17 回收废电池的经济思维,《经济世界》2003/5 打破MBO神话,《证券市场周刊》2003/9 “晴雨表是”假问题,《证券市场周刊》2003/5 入世是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载于《经济学:愉快的通行证》,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这一代经济学人的历史责任,《文景》2002/4 从两桩公案看理论的创新,《读书》2001/11 人力资本应是企业的唯一所有者吗,《中国改革》2001/9 应当重视西方跨国公司的制度创新,载于《经济学:愉快的通行证》,广东经济出版社 社会价值、文明交往、民族主义,载于《立足于现实的思考》,三联书店,2000 谁来吃午餐?《读书》2000/5 冷静看待中国加入WTO,《江苏统战》2000/1 关于职业道德的经济学观点,载于刘智峰主编《道德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世纪之交会发生全球经济大危机吗,《北京日报》1999、5、19 我看知识经济从天而降,《大学生》1999/3 调整权力结构,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载于刘智峰主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报告》,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企业改革问题,《中国改革》1999/2 跳出消费看消费,《中国经济时报》1998、11、18 价格自律与价格竞争,《中国经济时报》1998、11、6 环境污染:经济学的思考,《读书》1998/10 中国企业集团发展战略,(香港)《公司秘书》1998/8 隔岸观火看微软,《中国市场经济报》1998、7、30 政府经济基础是何物,载于刘智峰主编《第七次革命》,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1997:我们将在怎样的经济环境中生活——关系国家和我们自身的6大经济问题,《大学生》1997/3 东欧昭示我们什么《读书》1997/1 新制度经济学何以受到中国学者的宠爱,《大学生》1997/1 也算一种声音——关于改革与一位俄罗斯学者的对话,《东方》1996/4 域外看中国——再谈市场经济与文化,《读书》,1996/2 俄罗斯需要多少艺术家,《读书》,1994/11 俄罗斯放开物价为何收效甚微,《价格理论与实践》,1993 日圆汇率为何降而复升,《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1/2 苏联东欧舆论谈经济的市场化转变,《经济文献信息》1990/11 经济学家在想什么——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改革理论的新进展,《经济文献信息》1989创刊号 困惑的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困惑,《读书》1988/10 比较、借鉴、共存,《读书》,1991/1 四、书评、学术随笔 1、国家与市场,《文景》2003/5—6 2、北京堵车与资源配置,《21世纪经济报导》2003、4、7 3、陷阱密布的购房合同,《21世纪经济报导》2003、2、17 4、“套牢问题”与合作竞争,《人民日报》2002、12、14 5、商业社会何以“齐家”,《21世纪经济报导》,2002、12、30 6、学外语的成本收益,《21世纪经济报导》2002、12、2 7、比较经济学的复兴?《读书》2002/8 8、着装的文化,《21世纪经济报导》2002、9、23 9、制度分析与现实关怀《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8、22 10、谁为环保“埋单”,《江苏建设》2002/11 11、透过“前沿”的门缝——评麦克米伦版《经济学前沿问题丛书》,《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9/5 12、经济学家的出世观,《经济学家茶座》2002/8 13、为什么好人总是吃亏——漫谈劣币驱逐良币原则,《经济学家茶座》2002/7 14、对教育的谬误,《21世纪经济报导》2002、7、22 15、秀水街的变迁,《文汇报》2002、6、30 16、经济学是一张愉快的通行证,《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6、20 17、取消公厕收费的经济学思考,《北京青年报》2002、6、17 18、吉芬效应与八次降息,《21世纪经济报导》2002、5、20 19、拉弗曲线与高速公路收费,《21世纪经济报导》2002、4、15 20、经济学家:出世的还是入世的,《中国经济时报》2002、3、21 21、经济学家的“另类”生存,《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2、1、24 22、让投机经济学家无处遁形,《21世纪经济报导》2001、7、30 23、做个信差经济学家,《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1、3、14 24、经济学是一盘家常菜,《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1、2、8 25、自行车税引出的话题——制度的实施机制,《经济学家茶座》2000/1 26、污染的“善恶”,《中国经济时报》1997、5、22 27、经济改革中的产权、均衡和市场,《读书》1991/3 28、立足于现实的思考《经济研究》1991/1 29、“体”、“用”之争与整体演进,《读书》1989/6 30、一本书与一个时代,《读书》1989/3 31、风从“东方”来,《读书》,1989/1 荣誉奖励 获得第四届“孙冶方经济学奖”论文奖(作者之一) 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1998、2008)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奖励 入选北京市跨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