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何其生
  • 所属院校:
    北京大学
  • 所属院系:
    法学院
  •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 国际私法、国际商法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武汉大学国际法博士(2002) 武汉大学国际法硕士(1999) 河南大学法学学士(1992) 工作经历 北京大学教授(2018至今)、北大博雅青年学者 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借调(2016-2017) 德国汉堡马普比较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访问学者(2014) 斯坦福大学法学院Fulbright访问教授(2011-2012) 维也纳大学法学院EMECW项目访问学者(2010) 武汉大学教授(2007-2014,2014年后珞珈特聘教授) 法国马赛三大访问学者(2006-2007) 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兼职,2005-2007)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2004-2007) 英国CardiffUniversity访问学者、海牙国际法学院学员(2004) 武汉大学法学院讲师(2002-2004)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后(2002-2004) 研究成果 中文著作 1.何其生主编:《国际商事法院研究》,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 2.何其生主编:《国际私法入门笔记》,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 3.何其生著:《多元视野下的中国国际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4.何其生著:《比较法视野下的国际民事诉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5.何其生主编:《国际法律辩论赛:语言·技巧·规则——以WillemC.VisInternationalCommercialArbitrationMoot为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6.何其生主编:《互联网环境下的争议解决机制:变革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读者书评:郭鹏:《引领变革开始的开始:评<互联网环境下的争议解决机制:变革与发展>》,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7.何其生编著:《统一合同法的新发展——<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读者书评:王以君、乔雄兵:《电子商务法研究的新成果——评<统一合同法的新发展>-“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评述》,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8.何其生著:《域外送达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读者书评:李健男、李自如:《域外送达制度的实证考察与理论重构——评何其生<域外送达制度与研究>》,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9.何其生著:《电子商务的国际私法问题》,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0.《国际私法:案例与资料》(中、英文)(上、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由黄进、何其生、肖凯编著。 荣誉奖励 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5年)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 中国法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4中国十大影响力法学理论研究成果 中国法学会第一、二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三等奖 湖北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 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教职工)称号(2011)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12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司法部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二等奖。 其他事项 (一)多边和双边谈判和磋商 1.2019年,《海牙判决公约》外交大会,全权代表之一。 2.2019年,司法部代表团成员之一,赴德国商谈民商事司法协助事宜。 3.2016-2018年,海牙《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公约(草案)》第一、二、三、四次特委会谈判。 4.2016年,《海牙取消认证公约》特委会。 5.2016年,中美首次法治对话,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藐视法庭案。 6.2014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网上争议解决:程序规则(草案)》谈判。 7.2014年,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国际组织)《海牙送达公约》、《海牙取证公约》和《司法救助公约》特委会。 8.2005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关于《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最终文本的谈判。 (二)仲裁员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武汉仲裁委员会 (三)其他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秘书长(2011至今) 首批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2016-2018) 《武大国际法评论》副主编(2003-2018)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2016-2017)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副所长(2013-2016) 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2014-2017) 《网络时代》副主编(2000-2001)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公开信息,仅作学术交流之目的,非为商业用途。
如若涉及侵权事宜,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将即刻修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