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陈保亚
  • 所属院校:
    北京大学
  • 所属院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 主要包括历史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语言哲学、语言文化学、茶马古道语言历史地理。长期在西南边疆从事民族语言文化调查,研究汉语和民族语言的关系,并多次到中国西南、西北和东南亚、台湾、香港、日本等地的乡村做语言文化调查。多年持续跟踪调查傣语以及傣汉接触机制。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人物专访: 【中文·学道】陈保亚:《哲学研究》——祛魅除蔽,追根溯本 学习工作研究经历: 1974·4-1976·4,四川德阳孟家公社知青。 1976·4-1978·1,四川德阳东方电机厂工人。 1978·1-1982·1, 华西医科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读本科(77级),后转入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82年1月获文学学士。 1982·1-1985·9, 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 助教,讲授“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和“大学语文”。 1985·9-1988·7, 北京大学中文系, 攻读语言学理论硕士,师从徐通锵先生,1988年7月获文学硕士。 1988·7-1991·9, 云南大学中文系, 讲师,讲授“语言学概论”、“逻辑学”和“现代语言学理论”。 1991·9-1994·7, 北京大学中文系, 攻读语言学理论博士,师从徐通锵先生,1994年7月获博士学位。 1994·7-1996·6, 北京大学社会学所做博士后,研究社会语言学,师从费孝通先生、潘乃谷先生。 1996·7-1998·8,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讲授本科生主干基础课“理论语言学”,本科生限选课“语言与文化”,研究生必修课“当代语言学”。 1998·8-1999·8, 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学系, 客座研究员,合作教授王士元先生,研究项目:汉藏语言发生学分类计算研究。 1999·9-2000·8, 北京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讲授本科生主干基础课“理论语言学”, 本科生限选课“语言与文化”,研究生必修课“当代语言学”、“语言学方法论”和研究生选修课“语言接触研究”。 2000·8至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讲授本科生主干基础课“语言学概论”、“理论语言学”、“语言与文化”,研究生必修课“当代语言学”、“语言学方法论”、研究生选修课“历时语言学专题”,“语言学中的数学问题与编程”,博士生必修课“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汉语语言学理论问题”。 2006·3-2007·3,日本大学客座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基础汉语”和研究生课程“语言与文化”。 2008·11-2008·12,台湾中研院语言学客座研究员,调查台湾南岛语,研究南岛语和侗台语关系。 1990年夏秋和木霁弘等六人徒步3个月调查大西南横断山峡谷峻岭深处的马帮古道及其周边的语言文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古代西南地区存在茶马古道。1994年提出语言接触的无界有阶模型。近年来提出单位与规则的关联调查程序和判定语源关系的关联对应程序。因长期从事茶马古道上的语言调查和语言方法论研究,两次获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主要著作有《茶马古道研究》(1992,合著)、《语言文化论》(1993)、《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1996)、《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1999)、《当代语言学》(2009)、《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研究》(2015) 专著: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 《当代语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 语文出版社,1996。 《茶马古道文化论》, (与木霁弘合著,第二作者),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语言文化论》,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参与编写或编著: 《茶马古道研究集刊》(第5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15日。 《语言学经典精读》(陈保亚、田祥胜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茶马古道研究集刊》(第四集)(王士元、王铭柯、陈保亚、木霁弘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 《茶马古道研究集刊》(第三集)(王士元、王铭柯、陈保亚、木霁弘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茶马古道研究集刊》(第二集)(王士元、王铭柯、陈保亚、木霁弘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茶马古道研究集刊》(第一集)(王士元、王铭柯、陈保亚、木霁弘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担任课程: 语言学概论 现代汉语 逻辑学 大学语文 语言与文化 语言学理论 当代语言学 语言接触 历史语言学专题 语言学方法论 汉语语言学理论问题 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 语言学中的数学问题 语言学讨论班 主持科研项目: 1994:汉藏语系语言文化的发生研究(博士后基金项目); 1994:汉藏语系的发生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4CYY002); 1995:汉藏语核心词分阶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项目,第19批); 1996:二十世纪中国语言研究方法论(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批准号1996-1998, 96JC740001); 1998:近二十年来中国语言学理论建设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8BYY001); 2001:网络汉语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01BJAWY002); 2003:汉越语音对应语素的时间层次(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批准号03JB740008); 2004:汉台对应语素数据库及其时间层次标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04AYY001); 2006:基于严格语音对应同源语素的汉藏语系数理谱系分类(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 批准号2006JDXM007); 2008:基于汉藏语言有序对应数据库的亲缘关系计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0773159)。 2011:基于系统语音对应的核心词分阶及建模研究(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批准号11JJD740004) 2011:茶马古道上的语言文化调查研究( POSCO TJ Park Foudantion,韩国) 2013:基于严格语音对应的汉语与民族语言关系字专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批注号13AZD051) 2014:基于中国语言及方言的语言接触类型和演化建模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BD102) 主持教学项目: 2013,国家精品课网络资源共享课“理论语言学” 2009,国家精品课“理论语言学”。 获得奖项: 2015:On Several Principles in Reconstructing a Proto-Language,获第六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1:《当代语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获第十四届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 2004:“理论语言学课程”,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3:《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997:《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语文出版社1996),获第七届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公开信息,仅作学术交流之目的,非为商业用途。
如若涉及侵权事宜,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将即刻修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