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吴卫红
  • 所属院校:
    安徽大学
  • 所属院系:
    历史系
  • 研究领域:
    --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吴卫红,笔名朔知,男,1968年生,安徽旌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委会委员,中国科技史学会科技考古专委会理事,安徽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安徽省第一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安徽省先进工作者。 学历学位教育 1985年9月—1989年6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本科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9年10月—1993年7月,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工作简历 1993年7月—1994年1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人员 1994年12月—1995年12月,参加安徽省扶贫开发团在金寨县江店镇工作一年 1995年12月—2018年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历任业务室副主任、考古一室主任 期间于2000年12月评为副研究馆员,2005年12月评为研究馆员,2011年评为研究馆员三级,2013年评为研究馆员二级 2018年3月,安徽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授 近年承担的主要项目 1.《薛家岗文化综合研究》,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主持人(2002-2005年) 2.《薛家岗文化及其玉、石器制作工艺》,安徽省人才开发资金资助课题,主持人(2003年) 3.《皖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变迁的预研究》,安徽省社联课题,主持人(2005年) 4.《基于广义遥感的巢湖流域6000--2000aB.P古聚落变更对环境变迁的响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参与人(合作方负责人)(2005-2008年) 5.《考古和工程开挖中构造变形信息的提取》,科技部专项课题(国家地震局),主要参与人(合作方负责人)(2008年) 6.《薛家岗遗址出土玉器、石器加工痕迹的显微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参与人(合作方负责人)(2008-2010年) 7.《安徽皖江东部考古调查》,人事部海外归国人员人才开发资金资助课题,主要参与人(合作方负责人)(2008-2009年) 8.“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三)”《公前3500年至前1500年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凌家滩子课题,国家“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子课题主持人(2010-2012年) 9.《皖江区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与聚落的变迁》,省科技厅财政专项,主持人(2009年) 10.《皖江区域古代青铜冶铸产业及社会形态研究》,省科技厅财政专项,主持人(2012年) 1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公前3500年至前1500年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凌家滩子课题,国家“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子课题主持人之一(2013-2015年) 12.《凌家滩遗址及所在裕溪河流域调查发掘报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2015-2020年) 13.《并江融淮---文化中国在泛江淮区域的历史趋势》,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主持人(2016-2021年) 获奖情况 1.安徽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良渚文化的初步分析》,独著(2001年) 2.2001-2004年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著作一等奖:《潜山薛家岗》,第一作者(2006年) 3.2001-2002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安徽省滁州市十里村何郢遗址发掘”,第一参与人(2004年) 4.2009-2010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安徽铜陵师姑墩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主持人(2011年) 5.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二等奖:“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主持人(2016年) 6.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史前地震识别研究”,主要参与人(合作方负责人)(2016年) 主讲课程(本科生、研究生) 《田野考古实习》《田野考古技术》《田野考古方法》《安徽考古》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公开信息,仅作学术交流之目的,非为商业用途。
如若涉及侵权事宜,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将即刻修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