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朱红涛
  • 所属院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所属院系:
    资源学院
  • 研究领域:
    层序地层学及其模拟 沉积学 地震沉积学 源-汇系统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硕导/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朱红涛,男,1976年9月生。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为层序地层学及其模拟、沉积学、地震沉积学、源-汇系统研究。目前主要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美国地球物理协会(SEG)会员、国际沉积地质协会(IAS)会员,担任地球科学(中、英文)编委、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国内外多种学术期刊审稿人。多年来,坚持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一直围绕“构造-古地貌-层序-沉积-储层”一体化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1)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多元化体系构建(先后构建了陆内克拉通盆地“溯源退积”层序构型、断陷盆地非同步叠加模式、迁移型层序、层序构型等概念及模式);2)层序-沉积过程定量分析;3)源-渠-汇耦合理论的地震信息提取及分析;4)地质体雕刻技术研究。目前在AAPGBulletin、SedimentaryGeology、Geophysics、MarineandPetroleumGeology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国际SCI23篇,作为召集人负责AAPG和SEG联合举办的Interpretation刊物上组织源-汇系统专题和地球科学上组织源-汇系统中文专辑(国内一个关于源-汇的专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青年基金、教育部科技项目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教育部科技项目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和油田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研究。 二、教育、工作经历ProfessionalExperience 2014.01-至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12-2013.1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系,副教授 2011.12-2013.01,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BEG,访问学者 2006.06-2008.02,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研究院(CSIRO),博士后 2005.07-2008.1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系,讲师 2000.09-2005.07,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 1996.09-2000.07,本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天然气地质专业 三、教学MyTeachings 本科生:《层序地层学》,硕士生:《层序地层学》、《地震信息分析及应用》,博士生:《专业英语写作与交流》、《能源矿产理论和勘查前沿》,留学生:《层序地层学》 四、指导研究生(及博士后) 指导博士研究生7人(毕业1人,在读6人)、硕士生31人(毕业20人,在读11人),指导国际留学生3人. 五、教学获奖 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6年度“十佳班主任”; 2015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五届“研究生的良师益友”称号; 2013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二届朱训青年教师教育奖励基金; 2010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 2010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六、科研项目 1.渤海海域晚始新世始末构造变革响应界面厘定及其油气地质意义(No.4187214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01-2022.12,主持; 2.陆相断陷盆地低-高角度同沉积断层层序-沉积充填响应过程、样式及差异(No.415720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2016.01-2019.12,主持; 3.陆内克拉通盆地“盆地充填”与层序发育关系的模拟研究(No.407020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2008.01-2010.12,主持; 4.“卫星”洼陷薄层砂体预测及其内部结构特征刻画(No.132020),教育部科技项目霍英东基金,2012.01-2014.12,主持; 5.陆内克拉通盆地层序“溯源退积”机理的模拟研究(No.2009022014),教育部科技项目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009.01-2010.12,主持; 6.渤海南部古近系优质储层成因机理、综合评价技术与有利勘探方向研究(No.2016ZX05024-003-007),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2016.01-2020.06,主持. 7.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研究(No.2012021006),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2011.01-2015.12,负责层序专题; 8.南海东部海域已证实的富烃凹陷再评价及新领域勘探方向(No.201002102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2009.01-2010.12,负责层序专题; 9.南海东部海域已证实富烃凹陷构造-沉积体系、成藏主控因素及综合评价(No.201202100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2011.01-2014.12,负责层序专题; 10.渤中西环古近系高精度沉积体系分析与有利储层预测(No.2009026196),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2009.06-2010.12,主持; 11.黄河口凹陷重点区带古近系储层控制因素及优质储层发育规律研究(No.201302624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2013.06-2014.12,主持. 12.渤中12构造区东营组沉积体系及沉积异常体圈闭评价(NO.2014026195),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2014.07-2015.11,主持. 13.渤东地区新近系沉积充填演化与有利储层预测(NO.CCL2016TJXLQST051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2016.07-2018.12,主持. 14.团结亭及周边地区地震沉积学研究及储层预测(2017.10-2018.1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主持; 15.珠一坳陷不同类型凹(洼)陷古近系的对比分析和整合研究(2016.01-2018.02),中海石油深圳分公司,第二负责人; 16.西非-南美海域重点区烃源岩识别与预测技术研究(2018.04-2020.06),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第二负责人。 17.被动陆缘盆地海相烃源岩地质、地球物理预测技术研究(2015.08-2017.08),中海石油(中国)研究总院,第二负责人。 18.白云凹陷恩平组大型储集体研究(2014.07-2015.1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第二负责人; 19.塔里木盆地构造差异演化与下古生界油气成藏过程-后三年(2014.01-2016.12),科技部,第四负责人; 20.惠南新区构造演化机理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2013.12-2015.0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第三负责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