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周汉文
  • 所属院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所属院系:
    地球科学学院
  • 研究领域:
    前寒武纪地质及变质地质学、造山带演化、地质灾害的区域地球科学背景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讲授课程 研究生课程:变质岩成因 本科生课程:岩石学、矿物岩石学、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 招收研究生方向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学历 博士学位:1991年-1995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石学,理学博士学位 硕士学位:1986年-1989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石学,硕士学位 学士学位:1982年-1986年,武汉地质学院,矿物岩石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9年-今: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1年-200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 2001年-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1999年-2000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8年-1999年: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博士后 1996年-1998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 1989年-1995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 承担项目(纵向) 2013-2018:参加广东省科技厅“扬帆计划”项目“高岭土基多功能掺合料开发与产业化”,负责高岭土资源及特性研究。 2013-2015::主持中国地调局项目“武夷地块低压变质与区域深熔作用的成因及其构造背景研究”。 2012-2015: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热液成矿系统中固溶体矿物成分环带构造的复杂网络非平衡相变动力学模型”,负责地质模型建立。 2010-2012: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青海东昆仑1:5万(J46E024013、J46E024014、I46E001013、I46E001014、I46E001015)五幅区调”,经费900万,项目总工程师。 2010-2011:主持广东省科技厅产学研结合项目“造纸高岭土/重钙混合涂料标准研制及其产业化”。 2010-2012::主持中国地调局项目“武夷山成矿带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组成和再造过程”。 2009-2011: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青海1:5万中灶火地区四幅区调”,经费630万,项目总工程师。 2009-2012: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克拉通破坏的岩浆与成矿效应:以小秦岭-熊耳山成矿带为例”,负责岩石学。 2009-2010:参加国土资源部项目“小秦岭地区金矿床成矿规律总结研究”,负责岩石学、年代学。 2008-2010:主持中国地调局项目“华夏-扬子板块结合带北东段的形成与破坏及其成矿作用”。 2008-2010::主持浙江省科技厅项目“开化杨林-淳安叶村地区矿产远景调查浙西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及其成矿背景意义研究”。 2008:主持广东省科技厅产学研结合重点项目“高车速涂布涂料高岭土”。 2005-2007:主持浙江省项目“浙江省庆元-遂昌地区金银铅锌钼资源潜力调查评价”。 2004-2006::参加中国地调局项目“内蒙古1:25万锡林浩特、林西县幅区调修测”,技术负责。 2003-2006:参加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秦岭-松潘构造地球化学分区及其动力学研究”,(张宏飞主持),负责岩石学。 2002-2004::主持教育部重点科研基金项目“超高压变质基性岩石折返过程元素地球化学变异的实验模拟研究” 2002-2004: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赣东北前寒武纪岩浆混合(和)作用研究及对古陆增生的指示”,(李昌年主持),负责岩石学、年代学。 2001-2003:参加国家基金重点B类项目“中国中-新元古代重大地层事件及与超大陆事件的对比”,负责岩石学。 1997-1998:主持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桂东南钾玄质系列侵入岩带及其构造意义"。 1998-2000: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桂东南钾玄质系列岩浆岩带及其构造意义"。 1997-1999:参加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华南大陆岩石圈演化的地球化学动力学",(李献华主持),负责地质、岩石学。 1997-1999:参加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开大山两侧钾玄质系列岩浆岩带及其构造意(李献华主持),负责地质、岩石学。 1997-1999:参加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重大项目"华南地球化学急变带岩石圈的年构造格架"(李献华主持),负责地质、岩石学。 1996-1998:参加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重点项目"华南大陆边缘海形成演化的地球化学动力学"(李献华主持),负责地质、岩石学。 1996-1997:参加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测试基金"变质岩中单矿物Pb-Pb同位素年代学新技术"(刘颖主持),负责地质、岩石学及年龄意义的解释。 1996-1998: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秦岭?桐柏勉略地区非史密斯地层剖析及古海洋意义研究"(杜远生主持),负责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1996-1997:参加中国科学院同位素地球化学青年实验室项目"华南岩石圈演化同位素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李献华主持),开展云开地区的研究。 1996-1997:主持地质矿产部变质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基金项目"麻粒岩相条件下物相转变化学动力学研究"。 1995-1996:主持地质矿产部壳幔体系组成、物质交换及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基金项目"粤西云开隆起下地壳物质组成研究"。 1995-1996:参加国家黄金局基金项目"东闯金矿及其外围变质岩、岩浆岩及其与金矿关系研究"(钟增球主持),负责变质岩和变质作用、区域热历史研究。 1994-1995:参加30届国际地质大会考察路线项目"河南嵩山地区前寒纪构造演化"(劳子强主持),负责登封杂岩的变质变形研究。 1991-1994:参加地质矿产部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云开隆起区基底变质岩系地质特征构造演化及含矿性"(游振东主持),负责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1990-1992:参加地质矿产部定向基金项目"桐柏?大别地区剪切带阵列与金矿成矿关系研?quot;(索书田主持),负责煌斑岩脉岩群的研究。 1990-1991:参加国家教委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对接造山带变质作用过程与地球动力学状况"(游振东主持),负责秦岭?大别造山带变质作用总结。 1989-1991:参加地质矿产部区调项目"1:5万蔡家河幅区域地质调查"(杨森楠主持),负责变质地层和岩石的研究。 1990-1992: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造山带变质作用PTt轨迹及其地球动力学解释"(陈能松主持),负责东秦岭低压型变质作用研究。 1987-1990: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岩石学与构造学"(游振东主持),负责大别群和红安群的变质作用研究。 获奖 2014年:中国地调局,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二等奖 2005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 1998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8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95年:湖北省地质学会第二届湖北省青年地质科技奖二等奖 1993年:地质矿产部二等奖 荣誉 2011年:2010年度招生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2008年:优秀学务指导教师 2008年: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先进个人 2007年:湖北省地质学会工作积极分子 2005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先进个人 2004年:湖北省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工作先进个人 2001年:郝诒纯地质教学奖 2001年:中国地质大学"三育人"标兵 2000年:武汉市洪山区十大优秀青年 2000年:中国地质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1995年:中国地质大学教学优秀三等奖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