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高级职称
熊喆
  • 所属院校: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所属院系:
    --
  • 研究领域:
    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 职称:
    其他高级职称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熊喆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兴趣:区域气候模式研发,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大气化学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大气-水文-生态相互作用 熊喆,男,博士,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95年获得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学士学位,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曾经访问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和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负责人,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RIEMS2.0主要研发者,适合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研发者。主要从事区域气候模式的研发、大气化学、大气-生态-水文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模拟等方面的研究。曾主持或参与二十多项科技部、国家基金委和国际合作项目。获得“学笃风正”奖优秀博士论文、中国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和两项软件著作权。完成和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和合作发表一本专著。 教育背景 1991年9月-1995年7月北京气象学院学士 1995年9月-2001年7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 工作经历 2018年3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2007年7月-2018年2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 2001年7月-2007年6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2年1月-2014年12月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书记 2005年9月-2005年12月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6年12月-2007年2月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9年10月-2009年11月荷兰瓦格宁根大学访问学者 2017年6月-2017年7月意大利国际物理理论中心访问学者 获奖情况 201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奖 2015年获得省部级中国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2年获得“学笃风正”奖优秀博士论文 课题研究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黑河流域高时空分辨率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模拟与不确定性评估”。时间:2015.01-2018.12,项目负责人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黑河流域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比较”。时间:2016.01-2016.12,项目负责人 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基于动力降尺度建立黑河流域长时间序列高时空气象数据的研究”。时间:2014.01-2014.12项目负责人 4.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建立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的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时间:2011.1-2013.12,项目负责人 5.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华北地区大气化学气溶胶-辐射-气象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时间:2016.1-2019.12,专题负责人 6.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旱涝急转发生机理与减灾方法的研究”。时间:2014.01-2018.12,专题负责人 7.参加全球变化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时间:2010.07-2014.12,专题负责人 8.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时间:2009.01-2013.12,专题负责人 9.参加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项目“耦合城市模块的区域气候环境系统模式发展”。时间:2011.01-2015.12,专题负责人 10.主持技术服务项目“区域气候模式对我国未来20-30年气候变化的研究”。时间:2009.1-2013.12,项目负责人 11.参加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群“气溶胶对大气结构-陆气交换-水循环的影响机制和相互作用”。时间:2009-2011,专题负责人 12.参加科技部行业专项项目”面向IPCCAR5的中国区域气候模拟和预估研究”。时间:2009.01-2012.12,专题负责人 13.参加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土地利用和土地变化对鄱阳流域气候的影响”。时间:2008-2009,专题负责人 14.主持北京市财政局资助的“区域气候模式预测系统业务平台建设”。时间:2007-2009年,项目负责人 15.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中地球系统区域模式的发展和应用(2006CB400506)。时间:2006-2010,研究骨干 16.主持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与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联合资助项目:“气候变化与土地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课题的研究。时间:2005-2006,项目负责人 17.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未来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时间:1999-2003,研究骨干 18.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国际亚洲区域气候模式比较计划”。时间:1999-2013,研究骨干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