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胡卸文
  • 所属院校:
    西南交通大学
  • 所属院系: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 研究领域:
    岩土体稳定性;地质灾害及防治工程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教师简介 胡卸文,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直主要从事水利水电、交通、国土领域的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边坡稳定性等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近10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强震区特大泥石流综合防控技术”(2018YFC1505400)1项,直接经费1950万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火后泥石流成灾的时空演化机制与防控方法研究”(41731285)1项,直接经费323万元”,面上基金等20余项课题。在上述领域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各类学术论著9部,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1次,省部级奖励10次。 胡卸文教授分别在2000年获“铁道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3年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5年获“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2008年分别获“茅以升科技奖铁道科学技术奖”以及“第五届詹天佑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奖”。 全过程参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北川唐家山堰塞湖、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以及2017年“6.24”茂县特大山体滑坡灾害应急抢险工作,曾受到了时任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表扬。被四川省委评为《四川省“6?24”茂县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抢险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作为省委教育工委唯一代表受邀参加表彰大会。 教学经历 一直给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主讲《铁路工程地质学》及《工程地质学》课程,同时还分别给硕士、博士生主讲《地质工程导论》、《工程岩土学》、《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岩土体力学特性及参数取值》等专业课程。 教学成果 获得过学校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6、2012) 近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级项目,强震区沟道型泥石流不同成因物流启动模式与动储量评价方法() 2.省级项目,川西高原变质岩区公路隧道有害气体成因与防治研究() 3.省级项目,“8.8”九寨沟地震灾区生态化斜坡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4.国家级项目,火后泥石流成灾的时空演化机制与防控方法研究() 5.国家级项目,火后泥石流致灾机理及动力学特性研究() 6.省级项目,危岩崩塌治理工程关键问题研究及示范() 7.省级项目,板裂千枚岩岩体结构特征及边坡灾害控制技术研究() 8.省级项目,四川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总报告编制() 9.省级项目,汶川震区泥石流勘查设计若干关键问题研究及示范() 10.省级项目,联合科技攻关() 11.省级项目,都汶高速沿线大规模群发性泥石流形成机理及灾害链研究() 12.国家级项目,强震作用下大型古滑坡体变形破坏机理() 13.国家级项目,唐家山高速滑坡堵江溃坝机制及堰塞湖可利用性研究() 14.国家级项目,强震作用下高速远程和短程滑坡运动机理及堵江溃坝模式对比研究() 15.国家级项目,深部岩体和软弱结构面的变形及强度特性及其参数评估方法() 16.省级其他,北川唐家山滑坡堵江机制及溃坝效应研究() 专利成果 1.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土壤团聚体水滴冲击崩解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专利号:CN110487991A) 2.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泥石流沟床摩擦系数与磨蚀系数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专利号:CN110487714A) 3.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叶轮式泥石流流速监测预警装置及其应用方法(专利号:CN110456096A) 4.中国,发明专利,卧式磨蚀试验装置(专利号:CN110346235A) 5.中国,发明专利,便携式岩石转动摩擦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专利号:CN110006765B) 6.中国,发明专利,用于泥石流冲击试验的装置(专利号:CN110132538A) 7.中国,发明专利,便携式岩石转动摩擦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专利号:CN110006765A) 8.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森林山地土壤原位火烧模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专利号:CN109613171A) 9.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载波相位差分技术的泥石流流速测定装置(专利号:CN109613296A) 10.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的泥石流泥位监测及灾害预警装置(专利号:CN109615829A) 11.中国,发明专利,不规则原状裂隙岩切槽注胶取样方法(专利号:CN105928741B) 12.中国,发明专利,不规则原状裂隙岩侧壁注胶防渗方法(专利号:CN105928764B) 13.中国,发明专利,大尺寸不规则原状裂隙岩室内渗流测试方法(专利号:CN105928858B) 14.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岩石高速滑动摩擦试验装置(专利号:CN208013049U) 15.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有效转化利用弃土的长螺旋钻杆(专利号:CN207673296U) 16.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岩石高速滑动摩擦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专利号:CN108267398A) 17.中国,发明专利,锁紧机构(专利号:CN205982014U) 18.中国,发明专利,螺旋挤土桩钻具(专利号:CN205936407U) 19.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可调多功能高速碎屑流动摩擦试验装置(专利号:CN205910106U) 20.中国,发明专利,可调多功能滑坡堵江及堰塞坝溃坝机制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专利号:CN106290790A) 21.中国,发明专利,不规则岩样室内渗流加压供水设备(专利号:CN205786624U) 22.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可调多功能高速碎屑流动摩擦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专利号:CN105973798A) 23.中国,发明专利,大尺寸不规则原状裂隙岩室内渗流测试方法(专利号:CN105928858A) 24.中国,发明专利,不规则原状裂隙岩切槽注胶取样方法(专利号:CN105928741A) 25.中国,发明专利,不规则原状裂隙岩侧壁注胶防渗方法(专利号:CN105928764A) 26.中国,发明专利,地下分水岭演示仪(专利号:CN201311738) 27.中国,发明专利,毛细水上升高度测定仪(专利号:CN201311282) 28.中国,发明专利,给水度测定仪(专利号:CN201311419) 29.中国,发明专利,地下水局部与区域渗流演示仪(专利号:CN201307363) 30.中国,发明专利,静水压强及真空仪(专利号:CN201307043) 31.中国,发明专利,地下水局部与区域渗流演示仪(专利号:CN101350147) 32.中国,发明专利,地下分水岭演示仪(专利号:CN101345002) 出版专著 1.2014,专著,唐家山高速短程滑坡堵江及溃坝机制研究 2.2010,专著,海域岛礁桥梁地基精细化综合勘察技术 3.2010,专著,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 4.2009,专著,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5.2009,专著,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对策 6.2008,专著,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分析 7.2008,专著,中国典型灾难性滑坡 8.2005,专著,复杂岩体结构精细描述及其工程应用 9.2004,专著,长江三峡库区移民迁建新址重大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 10.2002,专著,无泥型软弱层带物理力学特性 11.1996,专著,澜沧江小湾水电站高拱坝坝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学术交流情况 1.2019,第十二届亚洲区工程地质大会 2.2019,香港“2019海峡两岸三地工程地质研讨会 3.2019,第十六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年会 4.2018,第十三届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大会 5.2017,巴东国际地质灾害学术论坛(BIGS2017) 6.2017,第十四届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协会 7.2017,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五次全体委员会议 8.2015,第十届亚洲区域工程地质大会 9.2015,第十六届海峡两岸地形学及地表过程专题学术研讨会 荣誉与奖励 1.铁路路基下伏多层富水大型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关键技术(学会,二等奖,2014年) 2.高速滑坡致灾机理及抢险加固技术研究(省部级,三等奖,2014年) 3.“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称号(省部级,特等奖,2013年) 4.“第七届詹天佑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奖”(协会,特等奖,2008年) 5.“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科技奖”(协会,特等奖,2008年) 6.西堠门大桥建设成套技术研究(省部级,二等奖,2008年) 7.无泥型软弱层带物理力学特性研究及工程应用(省部级,三等奖,2007年) 8.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国家级,一等奖,2005年) 9.长江三峡库区移民迁建新址重大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省部级,一等奖,2005年) 10.“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省部级,特等奖,2005年) 11.“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称号(省部级,特等奖,2005年) 12.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岩体结构模型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省部级,二等奖,2004年) 13.崩滑地质灾害模拟预测理论及其应用(省部级,二等奖,2004年) 14.“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省部级,特等奖,2004年) 15.“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省部级,特等奖,2003年) 16.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部级,特等奖,2002年) 17.工程地质综合分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省部级,三等奖,2002年) 18.岩基强度及各向异性参数研究(省部级,二等奖,2002年) 19.澜沧江小湾水电站高拱坝坝基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省部级,一等奖,1997年) 科研团队: 1)火后泥石流成灾的时空演化机制与防控方法研究研究团队:胡卸文、王严、杨瀛、金涛、曹希超等; 2)强震区沟道型泥石流不同成因物流启动模式与动储量评价方法研究团队:西南交通大学胡卸文、刘波、何坤及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枣庄学院、中铁一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 近年来指导硕士及博士情况参见:http://userweb.swjtu.edu.cn/Userweb/huxiewen/team.htm 团队风采展示: 招生专业 招生类型学院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专业类型专业方向 博士地学081800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术型00. 博士地学086100交通运输专业型00. 硕士地学081800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术型01.地质工程 硕士地学081800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术型03.地质灾害及防治工程 硕士地学085700资源与环境专业型01.地质工程 招生要求 学习主动性强,具有较为扎实的学术能力。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