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
吕晓洲
  • 所属院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所属院系:
    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柔性传感器。/ResearchInterests:FlexibleSensors. 传感器基底与敏感材料(柔性敏感材料)研究。研究具备柔性化、高灵敏、微型化和多功能的敏感材料与基底材料的制备与测试。如碳系材料:2D石墨烯薄膜,3D石墨烯泡沫、碳纳米管和炭黑等;高分子聚合物:PDMS、EcoFlex、PET、PI和PEDOT:PSS等;电极材料:导电银胶、纳米银线、金属薄膜和液态金属等。 传感器的结构与制备(微纳结构及制备工艺)研究。利用功能材料的特性设计并制作具有...
  • 职称:
    副教授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Biography(个人简介) 吕晓洲(XiaozhouLü) 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西电空间学院“柔性传感技术研究所”负责人(所长); 西电空间学院"柔性电子与微纳传感器实验室"负责人; 西电“极端环境下装备效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 主持GF创新特区项目-H863项目、GF科技创新特区项目-163项目、XXX共性基础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青年人才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博士后基金项目等。 在《IEEETra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IEEETrans.onElectronDevice》、《IEEETrans.onMeasurement&Instrumentation》、《CompositesScienceandTechnology》、《IEEESensorsJournal》、《Sensors》、《Measurement》、《MeasurementScience&Technology》、《IETScience,Measurement&Technology》、《电子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篇(其中中科院I区2篇,II区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 Background(教育背景) 2018.06-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2016.07-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2016/03-2018.0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硕士生导师; 2016.01-2018.0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后,导师:包为民院士; 2014.03-2016.0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 2012.06-2014.0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 2010.10-2011.10,华盛顿大学(美国),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联合培养,导师:Prof.AlexanderMamishev; 2007.09-2012.05,东华大学(上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博连读,导师:卢文科教授; 2005.08-2007.09,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研究部,实习研究员; 2001.09-2005.07,长安大学(西安),自动化,学士。 科研项目(ResearchFundings) 主持GF创新特区项目-H863项目、GF科技创新特区项目-163项目、XXX共性基础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青年人才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博士后基金项目等。 发明专利(Patents) 2020 [18]吕晓洲,包为民,白光辉,霍文霞,马伟.基于多孔泡沫的高速飞行器超限热防护柔性蒙皮及其方法[P].CN110696440A,2020-01-17. 2019 [17]吕晓洲,白光辉,包为民,霍文霞,马伟.用于高速飞行器柔性蒙皮/电子皮肤的错熔铸造制备方法[P].CN110561668A,2019-12-13. [16]吕晓洲,杨嘉怡,李小平.基于石墨烯泡沫的三维力传感器[P].CN108007613B,2019-08-23. [15]吕晓洲,史尧光.基于全柔性大应变传感器的固体发动机药柱应变测量方法[P].CN110132122A,2019-08-16.(2020.03.17已授权) [14]吕晓洲,唐弘尧.超限热防护与生存状态感知的高速飞行器柔性蒙皮[P].CN109823508A,2019-05-31. [13]吕晓洲,杨嘉怡.三维石墨烯泡沫柔性应变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P].CN109520410A,2019-03-26. [12]吕晓洲,杨嘉怡,胡翰伦.基于预拉伸的石墨烯柔性应变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P].CN109520411A,2019-03-26. 2018 [11]吕晓洲,赵少博,唐弘尧.基于磁致伸缩压电材料的磁电天线及其制备方法[P].CN108879071A,2018-11-23.(2019.12.06已授权) [10]吕晓洲,杨嘉怡,李小平.基于石墨烯泡沫的三维力传感器[P].CN108007613A,2018-05-08.(2019.08.23已授权) 2017 [9]吕晓洲,杨嘉怡,李小平.还原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热处理泡沫的制备方法[P].CN107266912A,2017-10-20.(2019.08.13已授权) [8]吕晓洲,李习,王松林,王辉.基于平行极板电容的接近觉传感器及其检测方法[P].CN106325637A,2017-01-11.(2019.03.15已授权) 2016 [7]吕晓洲,陶冶博,谢楷,李小平,包为民.一种基于光电转换器的太阳敏感器及其测量方法[P].CN106066170A,2016-11-02.(2018.07.06已授权) [6]吕晓洲,姜辣,刘艳,李小平,包为民.二维柔性剪切应力传感器及其测量方法[P].CN106052939A,2016-10-26.(2018.09.07已授权) [5]吕晓洲,谢楷.一种基于开关电路的微电容差检测方法[P].CN105652099A,2016-06-08.(2018.10.12已授权) 2015 [4]吕晓洲.基于仿生结构的柔性触-压觉传感器[P].CN104897317A,2015-09-09.(2018.03.06已授权) 2013 [3]吕晓洲.三维界面应力传感器[P].CN102980691A,2013-03-20.(2014.09.17已授权) 2010 [2]卢文科,朱长纯,吕晓洲.一种基于声表面波的小波变换式纱线张力传感器[P].CN101762352A,2010-06-30.(2011.06.22已授权) 2009 [1]卢文科,朱长纯,匡轮,张婷,吕晓洲.多尺度静磁波式小波变换及小波反变换器件[P].CN101533941,2009-09-16.(2013.01.02已授权) 荣誉获奖 2019年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国赛铜奖; 2019年指导的本科生在挑战杯中获省赛特等奖; 2017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优秀奖; 2016年7月指导本科生参加中俄大学生小卫星设计大赛(国际级)二等奖(获4000美元大赛奖金); 2016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2015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 研究小组 柔性传感技术研究所(InstituteofFlexibleSensingTechology(IFST)),成立于2019年,隶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现任负责人(所长)为吕晓洲副教授。研究所依托极端环境下装备效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致力于研究柔性敏感材料与功能材料的基础理论与制备工艺,发展新颖的检测技术并设计新型柔性传感器。本着问题导向、需求牵引、面向工业、服务国防、培养人才的原则,以平等、协作、共赢的方式,与同行一起为该领域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研究所拥有1个“柔性电子与微纳传感器实验室”专有实验室和1个“临近空间飞行器测控通信与特种测量联合实验室”共享实验室,拥有柔性复合材料与柔性传感器的制备与测试相关仪器设备价值数千万。目前团队拥有4名正式教师,包括教授1名、副教授2名和讲师1名,有在读博士3名,在读硕士10名。 课题组博士生 姓名:杨嘉怡(博士2年级) 专业: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研究方向:(1)基于聚酰亚胺的3D石墨烯泡沫的制备;(2)3D石墨烯泡沫压阻效应研究;(3)基于3D石墨烯泡沫的三维界面应力传感器研究。 课题组硕士生 2018届(研三在读,3人) 姓名:齐亮 专业:空间科学与技术 研究方向:基于分形理论的柔性2D石墨烯薄膜研究 姓名:薛栋峰 专业:航天工程 研究方向:基于仿生结构的柔性触压觉传感器阵列的研究 姓名:张峰 专业:航天工程 研究方向:基于柔性三维界面应力传感器的智能鞋垫研究 2019届(研二在读,3人) 姓名:赵少博 专业:航天工程 研究方向:具有可变电磁屏蔽特性的3D石墨烯泡沫研究 姓名:高桥博 专业: 研究方向:基于2D/3D石墨烯的柔性触-压觉传感器研究 姓名:李宁 专业:航天工程 研究方向: 2020届(研一在读,3人) 姓名:孟祥煜 专业: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 研究方向: 姓名:胡翰伦 专业: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 研究方向: 姓名:唐宏尧 专业:航天工程 研究方向: 课程教学 目前本人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的教学课程: (1)《电路基础》,64学时,本科生必修课; (2)《信号与系统》,44学时,本科生必修课; (3)《航天传感器技术》,32学时,本科生必修课; (4)《航天传感器技术》创新实验,16+8学时,本科生必修课; (5)《先进传感器技术》,16学时,本科生通识课。 招生要求 [1]招生名额 每年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3-5名。 [2]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快速学习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以特定工程问题或者需求为牵引,调研该问题或需求的研究现状及动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快速学习能力,提出解决方案或技术路线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型工程师。 博士研究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和基础问题研究能力。以特定的科研需求或研究方向为牵引,调研该需求或方向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快速学习能力,凝练并提出该需求或方向背后所蕴含的科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研究方案或技术路线并完成研究,熟悉并掌握针对特定问题的科学研究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科研能力与基础研究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型科学家。 [3]常见问题 (1)什么样的学生会优先考虑? 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优先考虑:(a)具备保研资格或本科成绩排名前10%;(b)本科就读985/211知名高校;(c)参加电赛、数模竞赛、主持国创、发表SCI/EI论文等竞赛或科研活动;(d)热爱科研或具备一定学术追求。 (2)就业前景如何? 答:本团队主要研究传感器的制备、测试及应用,就业面广,主要以研究所和研究型企业为主,具体请参考已毕业学生去向。 (3)工作及实验环境如何? 答:本研究所依托极端环境下装备效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先进材料及微纳传感器”专属实验室和“临近空间测控通信及特种测量”共享实验室,具备材料制备及测试,电路制作及测试等实验环境和设备。 (4)实验经费及个人补贴如何? 答:本团队近几年科研经费充足,承诺保研学生入学后每月补贴不小于1000元,其他学生按学校要求按时发放生活补贴,同时会根据项目完成情况不定期发奖励。 (5)是否需要自带电脑? 答:本课题组为每个学生入学后赠送全新笔记本电脑,考生无需自备电脑。 (6)主要招收哪些专业或方向的学生? 答:本团队研究的柔性传感技术,包括柔性材料、传感器设计及应用等方向,主要考虑仪器科学与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及机械专业、材料科学与技术、机械科学与技术等电子信息相关的专业都可报考。 (7)入学后的学生主要从事哪些方面的研究? 答: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柔性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测试(偏材料);(2)传感器的设计与制作(偏结构);(3)测量电路的设计与调试(偏硬件);(4)传感器的模拟与仿真(偏仿真与编程)。学生科根据本科学习背景和个人兴趣结合课题组项目情况自由选择。 (8)是否需要提前联系?如何联系? 答:需要。可提前邮件联系 (9)其他说明 答:本团队科研十分任务饱满,指导老师充满活力,所以对于想每天努力好好学习的学生而言,非常适合,会感觉既能不断学到新知识,又能随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对于自由散漫或者混个文凭的学生而言,就会感觉很不自在,所以谢绝此类考生。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