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高新波,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2017),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1972年8月生于山东莱芜,分别于1994年、1997年和1999年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电子工程专业学士学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1998年在日本静冈大学情报学部计算机科学系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师从日本将棋职业七段IidaHiroyuki(饭田弘之)教授,从事人工智能中博弈树搜索算法研究,提出了基于对手模型(OpponentModel)的投机搜索策略(SpeculativeSearchStrategy)以及alpha-beta^2剪枝算法;2000--2001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讯息工程系多媒体实验室(MultimediaLab)做博士后,师从XiaoouTang(汤晓鸥)教授,从事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方法研究,提出了基于图模型的新闻视频结构化语义分析和基于内嵌文字信息的检索算法。2001年回校工作,同年6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03年6月破格晋升教授,同年被遴选为博士生指导教师。2001年创立影像处理系统(VIPS)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实验室,并担任实验室主任。2013-2018年期间担任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ISN)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实验室评估获得优秀),自2006年起担任“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负责人,2018年以来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陕西智慧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曾先后担任电子工程系副主任、党支部书记,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兼任国际教育学院首任院长,2012-2018年担任校长助理,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英国伯恩茅斯大学(BournemouthUniversity)客座教授、西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基于三元空间融合的异质图像合成与识别算法,以及与人眼视觉感知相吻合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模型,即将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相结合构建以人为中心的视觉计算模型。在该领域发表SCI检索的论文260余篇、EI检索的论文300余篇,其中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GoogleScholar统计引用12000余次,2篇论文获得SignalProcessing国际期刊的“MostCitedArticles”奖,1篇论文获得“微软杯”IEEE中国学生优秀论文,1篇论文获得陕西省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4--2018年连续五年入选爱思唯尔发布的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CitedChineseResearchers)榜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授权50余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2项。 近年来,主持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陕西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内的纵向研究课题20余项,此外还与MSRA、Intel中国研究中心(ICRC)、Samsung电子等机构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2009,2011,2015)、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13)、陕西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2008、2009、2013)。2012年作为团队负责人入选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013年作为团队负责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014年作为团队负责人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在教学方面,出版专著2部、教材4部,主持省级精品课程1门、资源共享课程1门,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所主讲的《数字信号处理》荣获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08年作为主要成员入选教育部教学创新团队,并荣获陕西省优秀青年教师标兵、校内教学名师、十佳青年教师等称号,曾两次荣获“师德标兵”称号(2012,2014),入选2017年教育部公布首批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所指导的博士生三人次(王楠楠、杨曦、张声传)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四人次(王楠楠、彭春蕾、王笛)获得一级学会优博论文奖(电子学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一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2016)。所指导的硕士生吕鑫获得2018年第五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 所荣获的主要荣誉包括:陕西省优秀青年教师共产党员(2003),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陕西省优秀青年教师标兵(2005),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06),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荣获陕西青年科技奖(2010),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1),荣获陕西省优秀创新人才称号(2012),教育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校内师德标兵(2012,2014),CCF杰出会员(2014),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从2006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详情请参见:http://see.xidian.edu.cn/faculty/xbgao/ 科学研究 目前研究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跨模态图像翻译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多元空间融合的视觉计算与图像质量评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峡联合基金“视觉增强与感知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多媒体信息处理与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临地空间信息栅格网理论与关键技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侧冕状极光的分类及其产生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广义稀疏表示的异质人脸图像变换和质量评价” 陕西省重点产业创新链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可视媒体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资助项目“图像处理与安全传输”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项目“视觉计算与协同认知”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资助项目“计算理论与影像信息学创新团队” 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项目基金资助项目“AuroraEye:Auroravideoanalysisforpolaratmosphereresearch”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极区海洋大气与空间环境业务化监测及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应用“ 荣誉获奖 陕西省优秀青年教师(2003)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 陕西省优秀青年教师标兵(2005)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06) 校内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2009)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009) 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9) 陕西青年科技奖(2010)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1) 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1) 陕西省优秀创新人才(2012)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012) 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013) 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5) 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 从2006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科研团队 团队教师 http://see.xidian.edu.cn/vipsl/members.html 博士研究生 http://see.xidian.edu.cn/vipsl/members.html 硕士研究生 http://see.xidian.edu.cn/vipsl/members.html 课程教学 目前本人承担的教学任务: 博士生:FuzzySystemsandNeuralNetworks(主讲) 课程主页:http://see.xidian.edu.cn/faculty/xbgao/NeuralFuzzy/ 硕士生:模糊理论与模糊系统(主讲) 课程主页:http://see.xidian.edu.cn/faculty/xbgao/FuzzySystem/ 本科生:专业教育(主讲)、随机信号分析(合讲)、数字信号处理双语教学(教研) 课程主页:http://see.xidian.edu.cn/teach/matlabdsp/index.htm 招生要求 关于研究生招生的信息: 本人预计每年招收博士生1名、硕士研究生3名(一般为推免的学生)。因此,要求报考的同学最好报考前要联系一下,做初步的面试,要求在数学、英语、软件设计、硬件开发等方面有某一方面的特长,最好有证明材料。 具体要求请参考网页:http://see.xidian.edu.cn/faculty/xbgao/html/VIPSL/fornewstudents.html 请有意报考的同学根据网页上的要求提交有关个人简介和研究动机等材料。 招生博士、硕士研究生,满足以下要求之一者优先考虑: (1)具有良好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者,并愿意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者; (2)参加过数学模型竞赛,并取较好成绩者; (3)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者(阅读、写作和交流能力); (4)参加过程序设计大赛,并取得较好成绩者; (5)在算法研究和软件设计方面具有浓厚兴趣者。 联系方式说明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与我联系的最佳方式是发邮件,其次是办公室的电话。 来信咨询往年的分数线、面试范围等问题的,恕不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