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Bachelor (1977), Master (1979), PhD (1987) in Nuclear Engineering,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Hsinchu, Taiwan.
清華大學核子工程學士(1977)、碩士(1979)、博士(1987).
公務人員高考核子工程科及格(1981),普考電子工程科及格(1981),高考電子工程科及格(1983),放射性物質及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高級操作執照(1991)。
經歷, Experiences:
CEO, Mountain club, National Tsing Hua Univ.(1975.7-1976.7) 清大登山社社長。
Second Lieutenant, Army Ordnance(1979.7-1981.5) 陸軍兵工少尉。
Lecturer, Department of Electric Engineering, Ming-Hsin College of Technology (1983.7-1984.7)
明新工專電機工程科講師。
Visiting Scholar, Lawrence Berkeley Laboratory. (1984.8-1985.9) 美國加州大學Lawrence Berkeley研究院訪問學者。
Postdoc, EXXON Research & Engineering Company (1988.1-1990.10)
美國EXXON研究公司博士後研究員。
Research Assistant, Assistant Researcher, Associate Researcher, Synchrotron Radiation Research Center (1987.9-1995.8)
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博士級專案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cience, NTHU
清華大學工科系兼任副教授(1993)、合聘副教授 (1995.2)、副教授(1995.8-2000.8)
Division Head, Nuclear Reactor Division,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NTHU(1997.8-2002.7)
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兼反應器組組長
Director,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NTHU (2002.8-2007.2)
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兼主任
Affiliated Professor, Institute of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NTHU (2007.8-)
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Division head, Progra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ynchrotron Light Source, NTHU (2007.8-)
清華大學先進光源科技學程(工科組)組主任
Affiliated Researcher, National Synchrotron Radiation Research Center (2009.8-)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Visiting Scientist, Juelich Center for neutron Science at FRM-II, Germany (2012.9-2012.12) 德國Juelich中子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教授課程, Academic:
薄膜與表面科學 (Thin film and Surface Science), 光子與粒子度量 (Radiation measurement)、X光與中子繞射與散射 (Applications of synchrotron X-ray and neutron beams), 能源及磁性材料(energy materials and magnetic materials)
研究領域, Research Area:
1. 研究薄膜與奈米物質之磁,光,電,熱,機械性質與材料原子與電子結構之關連性, 研究主題如(i) 有機半導體之結構與電性;(ii)研究光電薄膜,如發光二極體, (iii)太陽能電池, (iv)鋰電池, (v)燃料電池材料與催化劑材料, (vi) 磁致冷卻材料與熱電材料;(vii)磊晶及濺射多層薄膜與奈米粒子之製備與分析(viii)高密度磁記憶體薄膜, 如自旋閥,磁RAM,。
Study the static and dynamics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including magnetism, photonic, electronic, thermal and mechanic properties to correlate with the electronic and atomic structures of thin film and nano-particle materials which mainly for high density magnetic storage media, photonic thin film, solar cells, Li-battery, fuel cell, magneto-caloric effect materials and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We also prepare the thin films by vacuum evaporation and sputtering method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ose thin films using synchrotron X-ray and neutron beam.
2. 建立以同步輻射X光,以及中子束, 及電子束與離子束, 研究薄膜結構之測量技術與分析方法, 儀器光學元件之建立以及其偵檢器之研製.
Setup th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of synchrotron X-ray, neutron, electron and ion beams for thin film measurements including the optics and detectors.
畢業學生:
碩士班共43名碩士生畢業, 畢業後之首要工作: 有10名進入博士班, 8名在研究機構,22名在光電電子業(其中台積電7名), 台電2名,教員1名。博士班共7名畢業 (5位於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任職, 1 位於瑞士材料研究院, 1位在半導體電子業);另外,還有共同指導之碩士生20 位及博士生 9位畢業。
Total 43 master students and 7 PhD students graduated.
曾經開設課程 (courses offered)
電路學; 微算機導論; 儀器與量測 (1/2);核能發電, 輻射線度量; 光子與粒子度量原理; 輻射度量實驗; 反應器與輻射度量實驗; 同步輻射與應用; 同步輻射與中子束應用; 同步加速器光源運用與實習; 加速器工程; 原子科學導論(1/15);表面與薄膜分析技術; 奈米薄膜分析技術; 奈米科技導論 (1/8); 近代物理一; 近代物理實驗 (1/2); 應用光學; 固態物理導論; 固態物理;微系統工程原理; 奈微系統檢測實驗(1/2); 微系統製造與實驗 (1/4);勞動服務; 工程與系統專題; 專題演講; 書報討論
Solid state physics, Instrument and measurement, radiation measurement lab, synchrotron radiation applications
教學研究內容及目標(goal of education)
教學課程方面以實作技術之傳授為主, 配合近代物理之知識應用, 讓學生能夠由基本之物理運用於科學實驗上, 融會貫通。在實作技術之課程介紹中, 如表面與薄膜分析、微系統工程與光子與粒子度量實驗等必定要求學生深入探究其原理, 並瞭解其物理意義為何。 增進其使用及研究之人材, 藉以提昇國內工業材料及製造之研究水準。
教學之理念,以因材施教為主,對於優秀之學生可以自由發揮, 容許犯錯及試誤中學習,強調學生結合理論思考及自已解決問題能力之培養, 老師隨時觀察學生之反應, 僅於適時予以提示,而非像一般工廠之職前訓練幫學生安排完全之照顧與類似機械式之訓練, 藉以培養學生之創新研究能力。 教學之目的,在培養學生正確之科學批判態度,瞭解實驗誤差,表達科學用語之精確度,以及團隊合作所需具備之為人做事態度。
In the lab, students should be learning by doing with hand on experiences; try by yourself; Combine the theory into the real life;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phenomena in depth; emphasing on team work; Handle the precision and uncertainty of the job.
研究概況:
歷年主要研究之概況可以分為若干項目:
研究之課題可以分為幾個大類: (1) 電子工業相關鐵磁性金屬薄膜的微結構分析; (2)能源相關之薄膜及奈米顆粒微結構分析研究,(3) X光及中子散射儀器設備及結晶學之發展與實驗方法之建立,(4)核子化學研究與輻射應用:
茲分述如下:
電子工業相關薄膜的結構分析:
近年來之研究工作以X光及中子束薄膜散射之運用於薄膜的結構分析為主。結合長晶、量測、製造奈米元件,探討有關製程與結構之關連性。X光散射之運用上主要以全反射、掠角繞射以及傾角繞射,X光吸收光譜,MCD等技術研究磊晶薄膜之結構。中子則利用極化中子研究磁性薄膜。這些都是磁性物理學界以及業界在近年來相當囑目的題目,這包括自旋電子學上一些物理特性之問題如巨磁阻效應(GMR)、交換耦合(exchange coupling)效應的研究與垂直磁異向性的研究,發光效率與介面結構。這些薄膜當時均為國際上新近製成之奈米薄膜,其精細之結構均不甚瞭解, 運用電子繞射,X光及中子束薄膜散射,可以瞭解其磊晶之結構, 進而研究磁性與結構之關係。研究之重點在於薄膜結構分析與薄膜之物理性質以及晶體成長製程之間三者之關係等等。重要之研究成果有:
•以X光掠角繞射研究Nb磊晶薄膜於藍寶石單晶上之結構, 並測量到其misfit 差排之結構 (Acta Metall. 1992)。(EXXON梁耕三教授主持)
•X光量測GaN之薄膜結構,首度提出正確rocking curve之測量法為平面上測量而非傳統之測量方法,因而可提升其寬度與電荷移動率之相關性(Appl. Phys. Lett. 1996)。晶向亦會受表面斜切之台階影響(J. Cryst. Growth,1999)。並利用高溫低溫交錯成長可得差排較少之GaN磊晶薄膜(J. Appl. Phys. 2000)。(與中大紀國鐘教授合作)
•以X光反射法臨場實驗, 證實LiNO3低溫濺鍍薄膜在 4 nm 厚度以下為島狀成長,而且發現與矽基板之間有擴散現象(Physica B, 1998; J. Mater. Res. 2000)。同樣的方法研究Ta2O5濺鍍成長初期亦形成島狀成長(J. Crystal Growth, 2002; J. Appl. Cryst. 2008) (與同步輻射李信義博士合作)。
•利用X光掠角小角度散射分析Mo離子佈植入矽晶片,MoSix成長之過成片電阻之變化。(J. Appl. Cryst. 2003)。 (與梁正宏教授合作)
•離子濺鍍BaTiO3/LaNiO3與LSMO/ LaNiO3多層磊晶薄膜,以增進BaTiO3極化參數,較塊材增加數倍 (J. Electrochem Soc. 2006, Thin Solid Film 2007; J. Electrochem.. Soc. 2009)。 (與同步輻射李信義博士合作)
•測量Co/Cr多層薄膜之巨磁阻(GMR)現象與其介面粗糙度有密切關係。介面粗糙度越大,其磁阻變化也越高,為國際上少數之實驗數據之一(J. Appl. Phys. 1994)。 (與成大黃榮俊教授合作)
•Permalloy/Cr多層薄膜中,以X光繞射鑑定,permalloy於10 nm之內形成hcp相,為世界上首度發現之結構(Phys. Rev. 1998)。(與成大黃榮俊教授合作)
•Permalloy/Mo多層薄膜中,以X光繞射鑑定permalloy結構,發現其晶向將隨Mo緩衝層之厚度而旋轉,並首度提出島狀成核側壁穩定新晶向之新假說(Japan J. Appl. Phys. 1999)。(與成大黃榮俊教授合作)
•研究PtMn/Ni80Fe20(110) 雙晶磊晶層受鉬表面梯階之影響,發現旋轉磊晶之形成 (J. Appl. Phys. 2000, Phys. Rev. 2001)以及交換磁場與序化之關係 (JMMM 2006)。(與成大黃榮俊教授合作)
•研究磊晶 Co/Pt 多層膜,測定了飽合磁化量與平面上應變有正比之關係進而影響其垂直異向性(J. Appl. Phys.2001, J. Magn. Magn. Mater 2004),更利用X光吸收光譜法證實Co/Pt介面間之局部之平整性以及Co形成類似FCC之結構(J. Synchrotron Rad. 2001)。(與成大黃榮俊教授合作)
•以X光繞射研究CrPt3磁性薄膜認為其垂直異向性發生之原因為化學有序異向性所造成 (J. Appl. Phys. 2005) (與成大黃榮俊教授合作)
•利用極化中子反射法測量 permalloy/Cr/Permalloy以及permalloy/Ru/permalloy參層薄膜,發現磁矩有biqudratic coupling之現象 (Physica B2003, Physica B 2004)。(與成大黃榮俊教授合作)
•以介面活性劑奈米技術製造3 nm之FePt奈米顆粒,並研究其磁性與結構相變及其自組裝排列之關係,並發展異常掠角小角度散射法研究FePt奈米顆粒於金膜保護下退火之結構變化。(J. Magn. Magn. Mater. 2004, IEEE Mag. 2005, J. Appl. Crystall 2007)。
•研究稀磁性半導體,ZnO:CoFe發現室溫下仍具磁性,並以X光吸收光譜證實Co取代Zn之位置,而不形成顆粒。 (Appl. Phys. Lett. 2004)。(與成大黃榮俊教授合作)
•研究NiFe/Ru多層磊晶薄膜,發現Fe之軌道磁矩於反鐵磁藕合下增進了4倍。(Surf. Sci. 2007)
•開發稀磁性半導體奈米顆粒,ZnO:Co,並測量其磁性質,與塊材不同(JMMM2006),並利用離子佈植技術製成室溫稀磁性半導體。以XMCD研究ZnO:Co稀磁性半導體,發現其磁性來源大部份並非來自Co本身之自旋磁矩,來自Polaron成份居多。(IEEE magn 2009)
•離子濺鍍製成LCMO/LaNiO3多層磊晶薄膜,以改變其磁性質。 (Surf. Coating Tech. 2007) (與同步輻射李信義博士合作)
•以鐵離子佈植入銅銦硒半導體發現新型之稀磁性半導體。(PVSEC-17, 2007)
•研究真空蒸鍍超薄鉑膜之形貌與光學及電學性質以作為有機發光二極體之透明電極 (Thin Solid Films, 2009)
•利用 XPS研究研究真空蒸鍍有機導電薄膜五環素於磁性薄膜介面之形貌與磁學及光電學性質,介面形成碳化鈷影響磁阻變化。(Phys. Rev. Lett., 2010; syth met 2011; Appl. Phys. Lett 2012) (與同步輻射魏德新及許瑤真博士合作)
•利用薄膜X光散射研究研究IrMn/Ni80Fe20(110) 磊晶薄膜之形成以及交換磁場與序化之關係 (IEEE Trans Mag 2011, 與成大黃榮俊教授合作)。 研究Ni80Fe20/Mn多層薄膜之交換磁場與XMCD之相關性(Phys. Rev. 2013, 與興大林克偉教授合作)。
•利用薄膜X光散射研究 ZnO/Fe3O4多層薄膜形成Zn Ferrite之過程中磁性與原子結構變化之關係成為控制Zn Ferrite之新製程之一 (Thin Solid Films 2010) .
•研究有機發光二極體加入四極氨鹽之結構可以瞭解促進發光效率之機制, 並測定其與能帶結構(J. Mater. Chem. 2011; J. Mat. Chem A 2012)。(與成大溫添進教授合作)
•以XRD 及XAS研究玻璃陶瓷掺雜物之影響研究其成核之微結構變化與抗折強度之關係。(Ceramic International 2012, Jap. J. Ceramic Soc 2012, J Mater Res. 2013).
•以X光吸收光譜研究掺雜Co之碳薄膜系統瞭解其能帶結構與磁電阻相關 (Appl. Phys. Lett 2010; AIP adv 2012; carbon 2014; Appl.Rev. Lett. 2014; carbon 2015與屏教大許華書教授合作)。
•利用XRD及XMCD方法研究Fe/Pt多層薄膜並發現本系統於低能離子濺射下可以形成垂直異向性之磊晶FePt薄膜,不需借助緩衝層(Thin Solid Films 2014)。其Fe之軌道磁矩在序化狀況下增進兩倍且其垂直異向性與序化參數呈正比,其序化程度為國際上最高 (JVST B 2016)。另外也研究Fe/Pd多層薄膜之製程藉以調整高密度磁碟FePd磁性薄膜之最佳矯頑場(JAP 2018)。
•利用X光吸收光譜技術研究多鐵材料之結構藉此更清楚多鐵材料之機制如BaFeTiO3系統(Appl. Phys. Lett 2011; Chin. J. Phys. 2012)與 o-YMnO3系統 (J.Phys.Soc.Japan2013; J.Chem.Phys.2014; J Alloy Compound 2019與陳錦明合作)
•測量有機矽低介電薄膜受真空紫外光照射輻射損傷之影響(Appl. Phys. Lett. 2018 與美國U Wisconsin JL Shohet 合作)
能源相關之表面薄膜及奈米分析研究:
能源相關之研究以X光及中子束之運用於能源材料的結構分析為主:這些能源材料包括鋰電池儲能材料太陽電池與燃料電池催化劑熱電材料與磁致冷卻材料等,其精細之結構均不甚瞭解, 運用電子繞射,X光及中子束薄膜散射,可以瞭解其結構, 進而研究製程與能源效率之間其原子及電子結構之關係。重要之研究成果有:
•闡明水氣脫附為真空腔表面釋氣率高之主因,並首度示範無水灌氣,真空腔可達超高真空不需烘烤 (J. Vac. Sci. Tech. A 1987)。(與同步輻射劉遠中教授合作)
•以LEED及X光掠角繞射研究次單層鉛原子於Cu(110)表面上結構及相圖, 首度發現此一系統有p(9x1) 及p(12x1)之結構 (Appl. Phys. A 1990), 並發現有Floating incommensurate與Pinning state之相變化 (Phys. Rev. Lett. 1990)。(EXXON梁耕三教授主持)
•研究TiO2奈米管之生成,浸鍍 Pt後,紫外光照射下水解產生氫氣之數量(Catalyst Lett. 2004)。 (與彰師大林秋薰教授合作)
•以電漿噴塗法製造高溫固態氧化物之陽極及陰極並以電鏡, XRD, XAS分析其結構。(與核能所黃振興博士合作)
•以電鍍法研究製銅銦硒半導體太陽電池以降低成本。目前已達9.3%之效率。(與工研院合作)(Chinese J. Phys 2012)
•研究新型殼層白金與釕內核之奈米催化劑之結構, 取代以往的單純地白金催化劑,並證實可以提高甲醇氧化之轉換率,可提昇直接甲純燃料電池之效能。此一殼層白金與釕內核之奈米催化劑之結構之毒化效應可以減少(J Phys. Chem C 2012; CrystEngComm 2013a; 2013b; Nanoscale 2013; J Phys Chem C2014)同樣製程之奈米催化劑之結構亦可以用於提昇染料敏化太陽電池效率。(與林滄浪教授合作)(J. Mat Chem A, 2013; Nanoscale 2013)
•研究磁致冷卻系統,並瞭解磁致冷卻材料所需求之規格以建造高效能冷凍機。(與蘇育全教授及柳克強教授合作)(IEEE magnetic 2014)
•以同步輻射及中子束分析立凱電能研發之陰極奈米磷酸鋰鐵電池材料,證實添加V原子取代鋰位置,促進鋰離子擴散提昇電池效能(J. Phys. Chem C 2012)。本實驗室參加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產業應用小組之工作,發展電池充放電臨場(in-situ)中子繞射與X光吸收測量與X光繞射法等實驗方法,分析實驗數據,提出參雜釩原子形成鋰離子空缺以利於鋰離子擴散之模型,並且了解 LiFePO4與FePO4兩相中,在充放電循環中,有部分相變無法回復造成電容量損失,而添加V原子可以讓這LiFePO4與FePO4兩相於充放電多次下回復性較佳,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之觀察數據。另外,也發現這LiFePO4與FePO4兩相相變之量化,以X光繞射定量可以發現相轉變遲延之現象,此一相轉變遲延之現象,不能以X光繞射定量解釋,必須加上X光吸收光譜來解釋較為適切,此一觀點為我們之創建。另外,利用中子繞射觀察反鐵磁繞射峰之Neel溫度變化,也再度證實了添加V原子取代鋰位置,此一觀點亦為我們之創建( J Power Source 2013, 2014a, 2014b)。另外也利用 X光臨場觀察之技術研究Sn/TiO2鋰離子電池陽極材料鋰化之過程。(與陳燦耀教授合作) (RSC Adv 2016)
•研究熱電材料之電子與原子結構以瞭解其ZT值之變化。(與IOP/AS陳洋元教授合作)(Appl. Phys. Lett. 2013; J. Appl. Phys. 2013; J. Chin. Phys. 2013; J. Chem. Mater A 2014; AIP adv. 2014; APL Mater. 2014, Sci. Rep. 2016, RSC advance2017)
•持續研究有機太陽電池及鈣鈦礦太陽電池,改變成份使其更環保。(與RCAS/AS朱治偉教授合作)(Solar Energy Mater Solar Cell 2014; ACS Appl. Inter. 2015; J. Chem Mater.A 2015, J. Chem Mater. A 2017)
•研究銅鋅錫硒薄膜太陽電池,以取代傳統CIGS薄膜太陽電池所需之銦及鎵,效率以達8%。(與IAMS/AS陳貴賢教授及台大林麗瓊教授合作)( J. Chem. Mater A 2015; Thin Solid Films 2016;Nano Energy 2016; Solar Energy & Solar Cell Material 2017)
•研究電解水產氫氣之催化劑 CoSe2之結構變化。(與IAMS/AS陳貴賢教授及台大林麗瓊教授合作)( J. Chem. Mater A 2016)
•研究CO2還原成有機物之光催化劑Ni/TiO2表面結構,以 X光吸收光譜以及電子密度泛函理論探討其表面吸附及釋出之能量。(與IAMS/AS陳貴賢教授及台大林麗瓊教授合作)(small 2018)
•
X光及中子散射儀器設備之發展與奈米顆粒分析奈米檢測技術上實驗方法之建立:
儀器設備之發展與實驗方法之建立上,亦參與設計及建造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之設備,建立臨場X光及鍍膜實驗設備。並著手研究中子散射之方法,以求與X光散射量測之互補性。近年來,重要結果如下:
•設計臺灣同步輻射增頻磁鐵X光束線,於狹小空間做成三條不同功能X光束線之組態,為世界唯一 (Rev. Sci. Instrum. 1994)。研究臺灣同步輻射增頻磁鐵X光束線光源無法聚焦成點光源之問題對X光實驗之影響 (Nucl. Instrum. Meth. 2001)。另外,設計及建造一條多功能價廉之同步輻射X光束線,可供照射、吸收光譜學與散射學等不同之研究群轉換使用,亦為世界少數具有多功能易於轉換而且價廉之光束線 (J. Synchrotron Rad. 1998)。設計及試車一部同步輻射X光雙晶分光儀,其特點為雙晶間距可調不用連動裝置,具有價廉且適用能量範圍廣之優點,(Rev. Sci. Instrum. 1998)。(與台大鄭伯昆教授合作)。
•首度建造一部簡易線段式離子腔,可以同時偵檢兩個以上之同步輻射X光之能量及絕對通率(Rev. Sci. Instrum. 1999)。
•建立國內同步輻射X能量解析式小角度散射儀及反射儀,並研究其限制 (Rev. Sci. Instrum. 1999; Nucl. Instrum. Meth. 2001)。
•於國內首度建立第一部結合真空蒸鍍及X光繞射儀器於一體之設備,可供臨場研究薄膜成長結構變化實時(realtime)測量實驗之用。並首度發表利用固定角度X光全反射法,實時測定薄膜成長之厚度,速率及粗糙度變化 (Appl. Surf. Sci. 1996; J. Appl. Cryst. 1998; Physica B 1998)。
•於國內THOR建立第一部中子反射及繞射儀。(Chinese J Phys. 2007)
•參與台澳中子束之建造。(中大李文獻教授主持)
•於國內THOR建立一部3維極化中子去極化儀以研究磁性材料。(Chinese J. Phys. 2009, Physica B2009)
•於奈米檢測技術上,如SEM/TEM, RBS, EDX, XRF以及SPM之技術,以及雷射干涉儀之技術也詳加瞭解,證實了AFM之可靠及適用程度於0.1奈米尺度有其問題.(Inter. J. Nanoscience, 2004),研究原子力顯微鏡與 X光反射儀法之差異,說明了 AFM之限制(Chinese J. Phys. 2012)。
•參與自製掃瞄式電子顯微鏡偵檢器計劃,該自製矽半導體電子顯微鏡偵檢器已經可以與國外商用之偵檢器匹敵。(Sensors 2018)(陳福榮教授主持)
•參與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新TPS光束線之規劃以及插件磁鐵設計 (IEEE Mag 2017; J Synchron Radiat 2019)(與同步中心黃清鄉合作)
•發展異常X光散射技術用以增進相鄰元素晶體結構測定之能力, 運用於測定YMnFeO3之序化參數,以及測定DyTbFe3氧化後形成Dy2O3與Tb2O3之比例(SRI 2018)
核子化學研究與放射化學應用:
有關核子反應分裂產物之研究,核微量分析與輻射度量學上之運用。
•研究核分裂之產率,首度測量鈾-235熱中子分裂產物中,溴-84及鑭-148之isomer ratio, 並計算出其剛分裂瞬間分裂碎片之自旋角動量。(J. Raidoanal. Nucl.Chem. Lett. 1987)
•首度測量中能量碳-12碰撞鈾-238反應碎片之獨立產率,瞭解其反應機制具有高能及低能入射粒子之反應機制之成份,並推算其反應截面。(Phys. Rev. C. 1987; Phys Rev. C 1988)
•運用加速器質子及氘離子活化法測定磷化鎵液態磊晶層之氮含量,確定磷化鎵液態磊晶層之氮含量已達理論濃度(Nucl. Sci. J. 1987)。並利用雙能量活化法可以同時測定微量之硼與氮含量,且探討其適用範圍。 (J. Radianal. Nucl. Chem. Lett 1996)
•利用個人電腦 PC(XT)自製一部價廉且每分鐘可以擷取30個加馬能譜之時序多階脈高分析儀,並可紀錄無感時間隨時間之變化(J Radianal. Nucl. Chem. 1988)。進而推展為多工多階脈高分析儀、時序多階脈高分析儀、雙參數多階脈高分析儀、以及主僕式多階脈高分析儀等四機一體之功能。其中主僕式多階脈高分析儀可以將無感時間降低甚多。(J. Radianal. Nucl. Chem. 1992)。
•發現輻射偵檢器P-value估計值在高計數率之下將會趨近於 1,平常輻射度量教科書上之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