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博士,现任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院长,广东省光电子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199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5年和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分别获得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8月到2003年6月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7月回国至今在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工作。主要从事生物光子学,尤其是荧光寿命成像、非线性光学成像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提出并发展了时间和光谱分辨取样成像(TSRSI)技术、同时时间和光谱分辨多焦点多光子显微(STSR-MMM)技术、超分辨荧光寿命成像技术以及高时空谱分辨多焦点多光子显微技术(包括:SR-,FF-和F-MMM等)。这些成像方法被用于研究细胞分裂周期、细胞微环境测量、细胞-药物相互作用等领域,相关结果发表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ACS Chem. Bio, JACS, Chem. Comm., OL,APL, JBO等杂志,研究结果被FLIM领域国际知名专家Paul French、Klaus Suhling等教授评述和引用,还被Nature Methods和Nature Photonics等杂志引用。在非线性光学成像研究中,提出利用光和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效应原位诱导PDT,有望建立PDT治疗癌症的新方法,该结果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主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等主要科研项目16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5项,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 收录90余篇,EI收录102篇。申请并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获深圳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眼科学和视光学学会大会“ARVO International Travel Grant”奖励等科研奖励,发表在NanoScale上的工作入选中国激光杂志社“2014中国光学重要成果”。担任多个国内和国际期刊编委或常务编委,现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委会主任委员,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