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生于河北省深泽县,1885年毕业于河北师大生物系,1988年于获中科院生态学硕士,2000年获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1995年晋升副研,1997年晋升研究员;1993-1994在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组织访问进修;主持参加近20项课题,发表论文50多篇,获奖10项,专利2项,主编参编著作6部。主持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次。 主要研究内容 开展作物高效用水机理-蒸腾效率调控研究,初步结果:不同小麦品种蒸腾效率可相差20-30%,其受遗传因素控制、并受环境因素影响;进行了不同作物(小麦、玉米、谷子、高粱、棉花)、蔬菜(黄瓜、西红柿)蒸腾耗水特性的比较。数据在进一步整理中。 开展不同基因型小麦高效用水特性研究。初步结果:WUE受蒸腾效率和收获指数的双重作用。数据在进一步整理中。 开展小麦灌水条件对夏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研究。初步结果:小麦灌溉制度不仅对自身的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产生影响,而且影响玉米播前土壤水分状况(玉米底墒)。在干旱年份,玉米底墒对WUE起到重用作用,两者成显著正相关;在湿润年份,玉米底墒的增加反而降低WUE。 利用台站创新能力提升经费,建造玻璃温室一个(300m2),并已开展蔬菜安全生产技术课题的研究,进展顺利。 继续抗旱节水育种工作。 由张正彬牵头组织了国际生物节水理论与实践大会。 张正彬作为专家之一,参加了香山生物节水论坛。 定购仪器设备20万元。 目前承担的主要课题 ①863“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产品”重点项目中的课题—技术集成基地建设(华北井灌区)。可到位经费80万元。 ②中科院现代农业创新基地创新项目“都市圈农业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中的课题—环北京地区农业安全生产技术体系试验示范研究。可到位经费50万元。 ③中科院现代农业创新基地创新项目—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机理与关键技术。可到位经费40万元。 ④863“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产品”重点项目中的课题—作物抗旱节水遗传性状鉴选与利用。可到位经费40万元。 ⑤中日合作项目:21世纪中国首都圈环境保护示范基地,年经费15万元。 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小麦水分利用QTL的研究。 研究组成员名单 张正彬李全起高云强董宝娣 2006年著作: 张正斌《中国旱地和节水农业的研究与发展》科学出版社 2006年创新成果: 申报发明专利1项: “一种简易快速测定植物蒸腾效率的装置”。 由张正彬与山西省小麦研究所联合培育的晋麦79通过了山西省和国家品种审定。 张正彬、董宝娣与石家庄农科院等联合研究“节水抗旱高产系列冬小麦品种选育及应用”获2006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我单位为第三完成单位。 2006年人才培养: 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3名 招收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