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张一平
  • 所属院校: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 所属院系:
    --
  • 研究领域:
    全球变化(气候变化、森林碳循环、生态气候)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张一平2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球变化研究组组长,哀牢山生态站站长。 1982年获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大气科学专业学士,1995年获日本广岛大学生物圈环境计划专业博士(PhD)。1998年破格提升为研究员,2002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2012年评为2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全球变化,森林碳循环,生态气候等。对热带、亚热带森林碳平衡特征、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子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得到了热带雨林的碳循环各组分的数值;揭示了热带雨林的碳汇源效应;部分成果作为申报内容,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4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针对纵向岭谷区通道-阻隔作用的生态效应开展了研究,揭示了其生态效应;对昆明城市气候开展了研究,其成果获得2008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和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以及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科技贡献奖等荣誉。 2006年以来,承当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项目、科学院战略专项、科学院创新重大项目和云南省重点基金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51篇(第1作者和通讯作者38篇),Top10论文18篇。有关老龄森林碳汇效应和种植橡胶林对地区涵养水影响的研究成果,受到各界的关注。培养博士研究生23人(毕业15人);硕士研究生22人(毕业或转博19人)。构建了一支活跃的全球变化研究团队。 学历: 1991/04~1995/05日本广岛大学大学院生物圈科学研究科,环境计划科学专业博士课程,获博士学位(PhD) 1989/09~1991/03日本广岛大学综合科学部,访问学者 1978/03~1982/01云南大学地球科学系气象专业,学士学位 职历: 2010/12~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全球变化创新研究组组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站长、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 1999/01~2010/12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森林生态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基地”,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动态研究组,研究员。2006年3月,兼任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站长、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 1996/10~1998/12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森林生态研究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1995/05~1996/09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生态气候研究室,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1982/01~1989/08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研究所,森林生态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实习员 研究生培养 博士 刘文杰,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雾水的水文和化学效应研究(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窦军霞,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太阳辐射环境研究(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获2002年度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二等奖) 陈先刚,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碳汇潜力预测与评价(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沙丽清,西双版纳植被类型变化与生态系统营养元素转化关系研究—以季节雨林-橡胶林为例(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何云玲,纵向岭谷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获2004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和2006年第六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 宋福强,西双版纳气候环境对引种植物物候长期变化趋势影响研究,(毕业) 刘洋(硕博连读),纵向岭谷区山地水、气垂直分布格局及其生态效应(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获2007年度朱李月华优秀博士奖学金) 李志恒,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冠层水、碳通量特征的模拟研究(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获2009年度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高富,西双版纳森林区域降雨、径流和水温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研究 姚玉刚,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碳湖形成机理及其效应 游广永,哀牢山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存续的气候环境控制机理研究(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获2011年度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谭正洪(硕博连读),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碳平衡(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获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优博,2012年度云南省优博) 周文君,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小流域内水驱动的碳通量研究(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宋清海,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碳水交换与冠面温度关系研究(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赵俊斌,热带引种植物物候的长期气候响应及其对迁地保护的启示(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德国马普协会留学联合培养1年) 武传胜,土壤增温对哀牢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排放的影响(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张翔,干旱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碳水交换影响研究(三好学生,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留学联合培养1年) 费学海,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比较研究 金艳强,半干旱稀树灌草丛植物功能性状对水分变化的响应 李敬,稀树灌草丛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 周瑞伍,云南森林植被固碳能力及潜力模型模拟研究(三好学生) 罗康,不同森林生态系统林冠物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林友兴,云南不同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高进波,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碳氮收支及其对环境的响应 周立国,云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太阳辐射和呼吸参数特征比较研究 硕士 王进欣,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林窗小气候特征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获1999年度中国科学院地奥将学金二等奖和伟华科技奖学金) 窦军霞,热带森林林窗小气候环境异质性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郭萍(共同指导),热带雨林片断植物温度边缘效应的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何云玲,城市气候环境与建筑物的热力相互作用研究(转博) 赵双菊,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特征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王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与橡胶林林冠对降雨再分配的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宋清海,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与气候要素相互关系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获2006年度中国科学院刘永龄奖学金优秀奖,三好学生) 扬振,热带季节雨林湍流的物理基础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张会宁,建筑物外表面热力效应及对城市气候形成机制影响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高进波,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区蒸散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高举明,热带季节雨林地温和土壤含水量及其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张明达,热带季节雨林通量特征参数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赵俊斌,热带引种植物物候的长期气候响应及其对迁地保护的启示(转博) 张鹏超,中国西南森林固碳能力及其潜力预测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李麟辉,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辐射特征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赵俊福,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两个典型树种的光合特征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余雷,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代表性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三好学生) 张翔,干旱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碳水交换影响研究(转博,三好学生) 赵玮,西双版纳不同林龄橡胶林固碳和蒸腾特征比较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董钰鑫,西双版纳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异养呼吸比较研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林友兴,干旱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蒸散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转博) 周立国,云南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和呼吸参数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比较研究(转博,优秀学生干部) 汤显辉,基于自然丰度δ13C区分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组分(三好学生) 张鹏,北京学习 获奖及荣誉: 荣誉称号: 2002年,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 2004年,完成项目“我国西南热带森林动态研究”,获2004年云南省自然科学2等奖,排名第2(曹敏,张一平,唐建维,唐勇,沙丽清,郑征,杨效东)。 2008年,完成项目“昆明城市气候研究”,获得2008年云南省自然科学奖2等奖,排名第1(张一平、何云玲、张会宁、刘玉洪、马友鑫)。 2010年,参加完成的“中国陆地碳收支评估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联网观测与模型模拟系统”,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2等奖。 2011年获得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荣誉。 2012年获得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荣誉。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973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的相互关系及其环境影响机制”第1课题“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的年际变异及其相互平衡关系研究”(2010CB833501),专题负责人,2010-2014年。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A3项目)“CarboEastAsia基于通量观测网络的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模型综合研究”(31061140359),主要参加,2010-2012年。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干旱对热带北缘雨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影响及其机理的控制实验研究”(41071071),项目主持,2011-2013年。 4.科学院战略性专项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第2项目“土地利用与畜牧业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第3课题“林地CH4与N2O排放”,第3子课题“热带森林林地CH4与N2O排放”(XDA05020303),子课题负责人,2011-2015年。 5.科学院战略性专项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第5项目“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第4课题“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第7子课题“南方草地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云南草地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专题(XDA0505040702),专题负责人,2011-2015年。 6.科学院战略性专项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第5项目“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第6课题“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与速率的综合模拟与集成分析”,第1子课题“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与速率调查标准规范制定和多源数据集成”,第6专题“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观测研究”(XDA05050601-01-06)专题负责人,2011-2015年。 7.科学院战略性专项项目“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第5项目“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第5课题“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第2子课题“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森林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研究”(XDA05050502)主要参加,2011-2015年。 8.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对区域气候变暖响应研究”(2011FA025),项目主持,2011-2014年。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热带雨林和不同林龄橡胶林碳水交换及其生态系统生理调控机制研究”(41271056),项目主持,2013-2016年。 10.国家基金委—云南省政府联合基金项目“云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U1202234),项目负责人,2013-2016年。 11.国家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名称“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的生物调控机制”,(31290220):子课题负责人,2013-2017年。 12.国家基金科普专项“面向大山深处乡村学校学生的科普展示”(41320005),课题负责人,2014-2016年。 13.科学院135专项,突破3项目,“环境友好型橡胶园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子课题负责人,2012-2015年。 14.科学院135专项,方向一项目“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重要植被类群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子课题负责人,2012-2015年。 15.中国科学院STS项目“橡胶林优化种植模式与示范”,生态环境课题负责人,2015-2019年。 16.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CAS-JSPS),环境DNA方法对气候变暖前后不同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组成变化的综合评价(GJHZ1521),项目负责人,2015~2017年。 1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南生态安全格局形成机制及演变机理”第5课题“西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机制”(2016YFC0502102-05),课题负责人,2016-2020年。 18.国家基金——云南省联合基金项目“云南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分配与关键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U1602234),项目负责人,2017-2020年。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