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6.6毕业于聊城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1998.7毕业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有机化工专业,获硕士学位,导师:王茂章研究员、郑经堂研究员; 2004.4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艺专业,获博士学位,导师:邱介山教授、查庆芳教授; 2004.1-2005.1日本京都大学Miura研究室访问学者; 2007.9-2007.10匈牙利科学院化学研究中心Gabor研究室访问; 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0年获山东省青年科技奖; 2010.3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博士后出站; 2011.6-2011.8日本富山大学VentureBusinessLaboratory访问; 2006年晋升为副教授; 2012年晋升为教授; 2002.9任重质油研究所副所长; 2010.7任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 2014.11任“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重质油碳质化高附加值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5.9-2016.7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忠范院士团队访学; 2018.3任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18.11任新能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指导研究生 招收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 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方向:重质油绿色化高附加值利用,新型碳材料,新能源材料,催化材料,环保材料与先进技术。 已指导培养博士5人,硕士50余人,现正指导博士、硕士生研究生20余人。 承担科研课题 主持中组部万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5项)、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山东省博士后基金、山东省博士基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年教师攀登计划、拔尖人才建设工程等30余项课题(产学研项目8项)。部分如下: [1]重质油定向构筑高性能纳米碳材料,2017-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石化联合基金项目); [2]模板法构建ZnMn2O4/石油沥青基多孔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锂电性能研究,2016-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水热原位合成SnO2/生物基炭微球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2014-20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高性能石油焦基多孔炭的构建及其催化、抗氧化性能研究,2012-2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5]热压微波加热快速构建生态炭的研究,2009-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6]多孔炭构建、微观结构及抗氧化性能研究,2009-201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7]高性能沥青石墨烯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2016-2019,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炼油化工重大科技项目; [8]重质油碳质化高附加值利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优秀创新团队; [9]重质油构筑高性能锂离子电容器及电极电势原位调控,2018-2020,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9]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年教师攀登计划,2015-2018。 获奖情况 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次,厅局级科技奖励8次,个人学术奖励5次。部分如下: [1]多孔炭的可控制备及其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12年; [2]多维环保型多孔炭的可控制备及功能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术发明二等奖,2013年; [3]结构可控型纳米多孔炭高效水处理技术及应用,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 [4]碳基高性能电化学储能复合电极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2018年; [5]可见光驱动有机废水降解技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 [6]化学气相沉积法SiC连续纤维用炭芯的研制,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 [7]沥青树脂的开发,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 [8]以重质渣油为原料制备光学各向异性热变形沥青的研究开发,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 [9]山东省青年科技奖,2010年; [10]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青年突出贡献奖,2014年。 荣誉称号 [1]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4]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4]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5]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6]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 著作 公开出版专著2部,英文章节1章: [1]吴明铂,邱介山,何孝军编著.化工新型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M].中国石化出版社,2017; [2]吴明铂,邱介山,郑经堂,张玉贞主编.石油基碳质材料的制备及应用[M].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 [3]BoJiang,JingtangZheng,MingboWu.NonthermalPlasmaforEffluentandWasteTreatment(Chapter13,309-342.http://dx.doi.org/10.1016/B978-0-12-801365-6.00013-5),ColdPlasmainFoodandAgriculture,editedbyP.J.Cullen,Elsevier,2016. 专利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7项,已获批45项。代表性发明专利如下: [1]一种用于饮用水净化的纤维状多孔炭的制备方法,ZL201010110119.6; [2]一种水热硼磷共渗提高多孔炭抗氧化性的方法,ZL201110329243.6; [3]一种提高生态炭强度和密度的方法,ZL201010110121.3; [4]一种制备中孔率高、吸附性强的生态炭方法,ZL201310235060.7; [5]一种以环氧树脂改性粘结用芳烃树脂耐热性和粘结性的方法,ZL201310235195.3; [6]一种石墨烯/炭微球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ZL201310235331.9; [7]一种以润滑油糠醛抽出油为原料制备粘结用树脂的方法,ZL201210418820.3; [8]复合ACF制备可见光响应高能效光催化剂及应用方法,ZL201210011390.3; [9]一种富芳烃重质油经静电纺丝制备高性能碳纤维的方法,ZL201510036661.4; [10]电解掺氮一步法制备石油焦基碳量子点,ZL20151061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