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历 1985.7 华东石油学院(现为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地质专业,本科; 1988.6 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专业,硕士; 1997.6 石油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 工作经历 1988年留校任教,1991年任讲师,1993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7年晋升教授,2000年被遴选为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生导师,2008年起连任学校二级教授。历任油藏地质研究所所长所长;2002.4-2009.4任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副院长;2009.4-2017.09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17.09至今任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主讲课程 为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主讲过沉积学、油藏描述、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开发地质学、油气藏定量表征与预测等课程,作为课程负责人的研究生课程“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入选“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 承担项目 作为课题负责人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获得“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持续资助,是我校第一个作为责任单位的课题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也是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持续资助的课题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目前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及多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油公司及下属油田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持续承担校企合作课题多项。 近年来承担的主要国家级科研项目: 低渗-致密油藏描述新方法与开发模式,“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东海深层致密气藏“甜点”成因机制及指示特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深层厚储层内部“甜点”地质成因及评价,“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 储层构型表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 委内瑞拉重油油藏储层构型地质建模与剩余油主控因素,“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 复杂油气藏精细表征及剩余油分布预测,“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地震沉积学及其在河流、三角洲相储层中的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沉积过程分析的砂质辫状河储层中细粒沉积成因机制与分布模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主要的成果奖励 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和教学奖励十余次,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复杂油气藏精细表征及剩余油分布预测“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复杂油藏非均质综合表征及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成果奖励: 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青年地质金锤奖" 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 孙越崎第七届"优秀青年科技奖" 荣誉称号 主要荣誉称号: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山东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党员 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青岛市劳动模范 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专著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03 地震沉积学及其应用实例,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7.12 油藏仿真模型与剩余油预测,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3 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