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
卢玉坤
  • 所属院校:
    中国石油大学
  • 所属院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研究领域:
    催化化学多酸化学 多酸为前驱体重质油加氢催化剂Ni(Co)-W(Mo)-S活性相的定向构建及转化机制 多酸基复合材料的设计组装与催化性能 多酸结构化学,新颖结构杂多酸的合成、结构与催化性能
  • 职称:
    副教授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卢玉坤,男,1983.11生,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人才建设工程。 联系方式:电话15224450325,QQ410734773,邮箱lyk@upc.edu.cn 教育经历: 2000.09−2004.07,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教育,本科/学士 2004.09−2009.07,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无机化学,博士 2012.02−2017.07,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与技术,在职博士后(出站考核优秀) 2017.03−2018.04,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2009.07−2011.0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 2011.05−至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化学系 2011.12晋升为副教授,2012.07被遴选为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生导师 2019.10被遴选为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科研情况: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面上、青年)、山东省自然基金2项(面上、青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特别资助、面上资助)、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自主创新“优秀青年培育项目”等课题18项,参与7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10项(主持7项,参与3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团队骨干成员;其中山东省自然基金青基结题为“优秀”,2014和2015年度全省化学化工领域2项,青基仅此1项。 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3项,参编教材5部;其中关于加氢脱硫活性相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催化类顶级期刊J.Catal.上,关于油品氧化脱硫的成果发表在Micropor.Mesopor.Mat.上(扩展版ESI高被引论文)。 教学情况: 为化学、材化、应化、化工、环境、石工等专业本科生、留学生讲授《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合成》、《普通化学(全英文)》、《波谱分析》、《多彩的晶体世界》、《大学化学实验》等8门课程,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 参编教材5部,发表教学论文3篇,参加省级和校级重大教改项目各1项,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指导本科毕业论文13名(省优1人、校优4人);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国家级项目5项、校级8项,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子(保送至清华、浙大、中国科大、天大、中科院化学所和大连化物所等),并获评学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主要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21878336),2019.01–2022.12,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No.21301190),2014.01–2016.12,主持; 自主创新基金“优秀青年培育项目”(No.18CX07004A),2018.01–2020.12,主持;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ZR2018MB035),2018.03–2021.06,主持; 青岛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人才专项(No.19-6-2-27-cg),2019.09-2021.08,主持;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No.ZR2011BQ004),2012.01–2015.06,主持;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No.2014T70667),2014.07–2017.07,主持;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No.2012M521384),2012.12–2016.12,主持; 山东省博士后创新专项基金(No.201303061),2013.10–2016.12,主持; 学校“青年骨干教师”人才建设工程,2014.10,主持;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9-18),2019.01–2020.12,主持;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No.SKLOP201102007),2011.01–2013.12,主持; 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No.2016-12),2016.10–2018.12,主持; 自主创新基金“跨学科交叉项目”(No.15CX05048A),2015.10–2017.12,主持; 自主创新基金青年项目(No.13CX02007A),2013.01–2014.12,主持; 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团队,2016.01–2020.12,团队骨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No.21701187),2018.01–2020.12,第二负责人,2/8;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No.ZR201702110054),2017.08–2019.12,第二负责人,2/6。 专利和教材: 一种氮磷共掺杂碳负载的碳化钼或碳化钨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授权号ZL201711325949.9,1/5; 一种柴油加氢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授权号ZL201710015431.9,1/5; 一种等级孔金属-有机骨架负载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和应用,申请号201710908433.0,1/5; 《材料化学》中“第7章无机固体的合成与制备”,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高等仪器分析》中“第5章X-射线分析法”,石油工业出版社; 《现代仪器分析》中“第7章X-射线光谱法”,化学工业出版社。 所获奖励: 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 入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年骨干教师”人才建设工程; 获评SCI国际期刊Inorg.Chem.Commun杰出审稿人“CertificateofOutstandingContributioninReviewing”; 获评“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理念引领,高端定位,加强对化学学科低年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3次获评学校“十佳百优”班主任; 1次获评学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4次获评学校“工会活动积极分子”。 指导研究生: 独立指导研究生9名(已毕业3名),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3名(已毕业2名)。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