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三一,男,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6年7月获长江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1年7月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地球、海洋和大气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3月入职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4年6月晋升副教授,2019年6月晋升教授。2017年7月至2017年8月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地球与行星系访问交流,2017年11月至2017年12月在东京大学能源和资源领域研究中心访问交流。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大专项外协项目3项,留学回国基金项目1项,等。2012年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15年入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年拔尖人才”,2016年获“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进步奖”,2017年获“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19年入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优秀青年学者”。 共发表SCI论文6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EEETransactio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Geophysics》、《IEEE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Letters》和《GeophysicalProspecting》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2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件。研发了12套软件模块封装到了我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主流软件平台上。曾获得4次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奖励或资助、2次欧洲地学家与工程师学会(EAGE)奖励或资助和3次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奖励。 2013年入职至今,指导本科生参加省市级以上课外科技活动10余项,多项获得奖励或荣誉;(协助)指导研究生近50人,发表SCI论文20余篇,近10人被派出攻读研究生和访学交流至少一年以上,10余人获“壳牌奖学金”、“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和“国家奖学金”等。曾被评为“校优秀教师”、“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和“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等荣誉。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19/07—至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2017/11—2017/12,TokyoUniversity,访问学者 2017/07—2017/08,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taCruz,访问学者 2014/07—2019/06,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教授 2013/03—2014/06,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讲师 2011/10—2012/10,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博士后 2006/09—2011/07,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 2002/09—2006/07,长江大学,本科 近五年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1]五维叠前地震信息驱动的深度学习致密砂岩储层表征机制及含气性预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球面波反射系数低频频变的一种简洁描述及在小角度资料密度反演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球面波反射和透射系数频变机制研究及考虑频变的地层Q值估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讲授课程 深度学习基础与智能勘探,本科生,32学时。 机器学习,本科生,48学时。 地震勘探中的人工智能,研究生,32学时。 近五年部分授权专利(10项) [1]袁三一,苏宇昕,王铁一,宋朝辉,刘继伟,王尚旭,基于地质导向的相移属性的识别方法及装置,专利号:ZL201810332313.5。 [2]袁三一,韦婉婉,邓力,程亮,余子昭,王尚旭,智能化时变盲反褶积宽频处理方法及装置,专利号:ZL201810465628.7。 [3]袁三一,马铭,高浩洋,王尚旭,非平稳地震资料声波阻抗反演方法及装置,专利号:ZL201810299727.2。 [4]袁三一,王铁一,刘继伟,宋朝辉,刘颖,王尚旭,一种储层含气识别的方法、装置及系统,专利号:ZL201710790338.5。 [5]袁三一,纪永祯,闫彬鹏,王尚旭,基于球面波的叠前密度反演方法及装置,专利号:ZL201610352799.X。 [6]袁三一,马铭,王晶晶,王铁一,王尚旭,多道稀疏反射系数的反演方法及系统,专利号:ZL201610151234.5。 [7]袁三一,王铁一,闫彬鹏,邓力,王尚旭,基于岩石物理的叠前裂缝定量预测方法及系统,专利号:ZL201510998306.5。 [8]袁三一,于永才,郭宏伟,王尚旭,基于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进行子波估计的方法及系统,专利号:ZL201310197079.7。 [9]袁三一,孙文举,晏丰,施佩东,王尚旭,一种基于模型约束的阻抗反演方法及系统,专利号:ZL201310197063.6。 [10]袁三一,王静波,骆春妹,王尚旭,一种叠前地震资料的反演方法及系统,专利号:ZL201310197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