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梅,女,江苏海安人,1968年12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获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学士学位;1995年获江汉石油学院有机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1999-2002加拿大联邦地质调查局Calgary分部博士后研究人员。2002年至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工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共发表论文107篇、SCI收录论文31篇、EI收录论文35篇、CSCD收录58篇、出版专著2部。负责/参加国家各类基金、“十五”攻关、重大专项等课题20余项,作为研究骨干,连续参加3项国家973重大攻关课题;负责国家自然基金5项。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获第十届中国地质学会青年科学技术金锤奖。 二、专著 【1】李素梅,庞雄奇,杨海军,张宝收.2013.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来源与形成演化—以塔里木盆地为例.科学出版社.TE-0062.0101.ISBN:978-7-03-036991-8。 【2】庞雄奇,罗晓容,姜振学,李素梅,康永尚.2007.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聚散机理与定量模拟.科学出版社。 三、科研项目: 【1】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多元油气生成机制与相态转化(2011CB201102)”(2011.1-2015.12). 【2】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2006CB202308)”(2006.1-2011.12). 【3】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聚散机理及定量模拟(G1999043310)”(1999.1-2003.12).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盐湖相含膏盐岩层系成烃与成藏效应及其机制(41673055)(2017.1-2021.12).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ESIFT-ICRMS分析技术的地质体中有机硫化物分布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41473047)(2015.1-2018.12).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相油气藏TSR-有机硫分布特征、成因机制与定量评价”(41173061)(2012.01-2015.12).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相原油超高芳香硫-二苯并噻吩成因机制与石油地质意义(40973031)(2010.01-2012.12).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断陷盆地混源油气定量预测理论与方法探索”(40772077).(2008.1-2010.12). 【9】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地质体中NSO化合物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20120007110002)(2012.1-2016.12). 【10】国家重大专项“南堡凹陷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战略(专题5)(2011ZX05006-006-02-006)”(2011.1-2015.12). 【11】中石化科技攻关项目“东濮凹陷油气成藏机理与有利成藏区带预测”子专题(2016ZX0500600)(2016-2018). 【12】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塔里木盆地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特征与成因机制(2014-2016). 【13】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有利区带评价与勘探目标优选研究”(ZD2010040),(2010.1-2010.12). 【14】中石化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复式油气成藏主控因素”(2006.9-2008). 【15】中石化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轮古、塔中地区典型油气藏解剖研究”(2007-2008年)”. 【16】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河探区西部凹陷油气藏成因机制与有利勘探目标”(2005-2008). 【17】SINOPEC“十五”攻关项目“八面河地区成烃成藏基础理论研究”(2004-2005). 【18】中石化胜利石油有限公司“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深层油气成因与成藏条件研究”(2003-2004年). 【19】中石化胜利石油有限公司“郑家-宁海地区稠油成因与分布模式”(2002-2003年). 【20】石油大学科学基金项目“石油运移和油藏充注中的氮、氧化合物分布”(基金号:昌97-I-07)(1997-1999年). 四、获奖 【1】2006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2】2005年“沉积有机质分子标志物研究及其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 【3】2005年“济阳坳陷八面河探区油气成藏机理与勘探实践”获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4). 【4】2010年“辽河探区西部凹陷深化勘探理论与实践”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3). 【5】2012年“油气成藏临界理论及其重大应用成效”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排名第6). 【6】2015年“陆相断陷盆地流体活动与油气成藏”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7). 【7】2016年“叠合盆地复杂油气藏成因机制与预测方法及应用成效”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13). 五、招生方向 有机地球化学(硕、博士生)、矿产普查与勘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