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凌波,湖北天门人,1982年生,本科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硕士、博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分获第四级地质学硕士学位(2006年)和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2009年7月至2011年10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1年11月至2014年7月转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继续研究工作,其间曾兼职担任学术期刊《地理科学进展》编辑。2014年8月至今,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讲师。 学术经历简介: 自本科毕业(2003年)以来,一直以气候变化为线索,在历史地理学的大框架下开展研究工作。早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重建(以古人日记为数据源);之后转向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水旱灾害的社会影响与响应机制研究,主要研究时段为晚明至清代;同时参与环境史的一部分教学与科研工作。至今已承担或参与十余项国家级、部级科研项目;参与编写学术专著4部;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SSCI论文4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7篇。 主要研究手段: 从历史官私文献记录中提取反映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文字记录,利用Excel、Access等软件进行录入、分类和管理;基于一定技术手段(如语意判别、频次统计),将文字记录转换为可供定量分析和矢量成图的数字化信息;再通过时空成图,直观描述并对比分析历史上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 参与科研课题: 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编号:2010CB950100,年限:2010-2014),参与申请书、任务书起草,主要承担明清时期华北地区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清代华北平原气候变化难民潮的时空变化” (41071127,2011-2013),作为第二承担人参与申请书撰写,负责社会经济代用指标序列重建及分析工作。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历史气候与社会系统周期变化的协同效应分析”(41371201,2014-2017),第三承担人,负责协同效应分析研究。 4.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近现代华北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环境史研究”(2009AC-1)。 5.其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过去300年农垦区扩张与现代农牧交错带东段的形成”(40901099);“中国全新世环境演变的集成研究”(40771211);“东北地区过去300年土地覆盖空间格局变化研究”(40571165);“过去300年中国东部季风区雨带进退图谱与模拟诊断”(40331013);“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与机理的实证研究”(40271115)。 6.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基金项目:“过去2000年东亚季风气候演变及其与人类相互作用研究”(KZCX2-YW-315);“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重大事件复原及其影响研究”(KZCX3-SW-321)。 其他 1.2007年秋-2008年夏,参加人民大学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黄宗智教授举办的首届“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历史学研究”研修班,深化了对历史学、社会学相关理论及其研究范式的认识。 2.积极从事科普活动,2008年以来,先后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谁在改变地球表面——北京的建筑地貌》(2008.08)、《罗布泊是否曾经“游移”》(2009.10)、《沿着峡谷穿越燕山》(2012.09)、《中国有宜居城市吗》(2013.11)等多篇科普性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