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历 1998.09 – 2002.07 大连理工大学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应用物理系 理学学士 2002.09 – 2007.07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硕博连读 凝聚态物理博士 工作经历 2004.07 – 2005.01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 物理系及实验物理研究所 访问学者 2007.07 – 2011.07 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 化学/物理系及纳米科学与工程中心 博士后 2011.08 – 2017.08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中科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 副研究员/研究员 2017.09 – 今 中国人民大学 物理学系 教授 人才培养 拟每年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1~2名。联系方式:010-62510829 zhihaicheng@ruc.edu.cn 主要工作和成果 目前,以扫描隧道显微术(STM)、原子力显微术(AFM)为核心的扫描探针显微术(SPM)已经发展成为前沿科学及应用基础研究中探测表面和低维凝聚态物质结构、性质及功能的核心技术之一。我们长期专注于先进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发展及其在低维和表面物理领域内的应用基础研究,获得了多项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在尖端仪器研制、改进和新实验技术方法等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目前,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显微仪器分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微纳技术分会理事,曾任日本大阪大学客座教授。 在国际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包括Science 1篇,Phys. Rev. Lett. 4篇、J. Am. Chem. Soc. 1篇、Nano Letters 4篇等,部分研究结果被Science Magazine、Physical World、Science Daily、Nanotechweb、Nanotechnology Today、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等大量著名科学媒体报道,并入选《自然》杂志的年度图片、《科技日报》国内十大科技新闻、科技部“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申请扫描探针技术相关专利多项,出版《振幅调制原子力显微术》译著1部,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如国际纳米科学与技术会议、中国纳米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以及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真空学会和中国化学学会年会等做邀请报告。 近五年获得学术荣誉情况: 2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2015 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4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2014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及首届“学科交叉与创新奖” 2013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13 《Nature》年度图片 2013 中国科学院“引进杰出技术人才”(技术百人计划) 2013 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