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
张万昌
  • 所属院校: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所属院系:
    --
  • 研究领域:
      1.遥感水文学:遥感与GIS流域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研究;   2.环境与灾害遥感研究:针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环境与灾害的遥感分析、模型构建研究;   3.遥感与GIS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全球变化遥感与GIS应用研究。
  • 职称:
    研究员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张万昌, 男, 1966年1月出生于新疆石河子, 理学博士,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球灾害研究室主任。2000年11月从名古屋大学学成回国,被南京大学特聘为教授, 2001年3月取得博导资格。至2012年6月,一直在南京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2012年6月正式调入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工作(现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研究员/博导, 全球灾害研究室主任。其中,2001年3月-2006年7月任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博导,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从事遥感与GIS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先后主持过国家基础规划项目(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行业专项及海外杰出青年基金(B类)项目,并参与与欧盟、日本、美国、乌拉圭、加拿大、巴西等国际研究机构的国际合作项目30余项。 张万昌教授在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及论著共计260余篇, 其中100余篇学术论文被SCI、EI收录, 合著专著一部。三篇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获奖。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拥有软件著作权8项。从2001年起至今已培养20余名博士及博士后、20余名硕士, 其中2004届博士生雍斌、2005届硕士生朱求安分别获南京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和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奖。   教育背景:   1983/09-1987/06: 成都理工大学,水文系,工程地质专攻;理学学士学位;   1987/09-1990/06: 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地理学专攻;理学硕士学位;   1993/04-1996/03: 日本名古屋大学理学部大气水圈科学研究所,大气水圈科学专攻;UNESCO特别课程理学硕士学位;日本文部省国费外国人奖学金留学生 (Monbushyo Scholarship,日本国文部省奖学金);   1997/04-2000/03: 日本名古屋大学理学部地球行星科学系,地球系统科学遥感与GIS专攻;理学博士学位;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日本学术振兴会全额资助 (JSPS Fellow,日本国学术振兴会奖学金)外国人留学生。   科研工作经历:   1990/07-1993/03: 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2/05-1992/12: 日本国科学技术厅长岗雪冰防灾实验研究所,访问学者(STA Fellow);   1996/04-1997/03: 日本名古屋大学理学部大气水圈科学研究所,特别研究员;   2000/04-2000/10: 日本名古屋大学理学部大气水圈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2000/11-2006/01: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导、常务副所长;   2006/02-2009/0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科学技术系,教授、博导;   2009/07-2012/06:南京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其中:   2005/09-2009/07: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2012/07-至今,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历任数字农业及全球灾害研究室副主任、全球灾害研究室主任。   研究生培养:   已经培养博士研究生18人,硕士研究生20余人, 目前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2人(外国留学博士生4名)。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A: 目前在研项目情况: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高纬度湿地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课题“中高纬度湿地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项目批准号:2016YFA0602300,课题负责人,项目时限:2016-2021;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天空地协同遥感监测精准应急服务体系构建与示范”,课题“天空地一体化协同观测、数据整合与应急信息提取技术研究”,“子课题应急专题信息快速判别和提取”子课题负责人,项目批准号:2016YFB0502500,项目时限:2016-2019。   B: 已完成代表性项目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TOPMODEL概念和新安江模型框架的陆面模式构建及与RIEMS区域气候模式的藕合研究”,项目批准号:41175088,项目时限:2012-2015;   2.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计划(973)项目,子课题“高亚洲流域雪冰-水文-生态集成模式与预测研究”,子课题编号:2010CB951404-4,子课题负责人,项目时限:2011-2015;   3.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全球变化对世界遗产影响空间精细观测与认知合作研究”,项目编号:S2012GR0477,子课题负责人,项目时限:2013-2015;   4.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CAS-TWAS)空间减灾卓越中心“亚洲空间减灾科学合作研究项目”——基于空间技术的亚洲空间减灾数据库系统及共享平台建设,项目时限:2013.12-2015.12   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复杂自然环境时空定量信息获取与融合处理的理论与应用”第四课题“中国水圈环境关键与典型事件时空尺度定量遥感信息系统与应用示范”,课题编号:2001CB309404,课题负责人, 项目时限:2002-2007;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流域尺度土壤湿度遥感数据同化研究”,项目批准号:40971024,项目时限:2009-2012;   7. 海外杰出青年基金(B类)“遥感在长江陆面水文过程中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编号:20020864,中方合作负责人, 项目时限:2002-2005;   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第二课题“半干旱区地表生态和水文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子课题编号:2006CB400502-2,子课题负责人, 项目时限:2006-2011;   9.“遥感与GIS陆面过程、水文及全球变化研究”,项目编号:8-057493,项目负责人,项目时限:2006-2009;   10. 国家气象局行业专项“面向TIGGE的集合预报关键应用技术研究”,课题编号:GYHY200706001,子课题负责人,项目时限:2007-2010;   11. 国家气象局行业专项“基于多模式集合预报的交互式应用技术研究”,课题编号:GYHY200906007,子课题负责人,项目时限:2009-2012;   12.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淮河流域综合管理平台构建子任务”,课题编号:2008ZX07010-010,子课题负责人,项目时限:2009-2012;   13. 中国数字科技馆体验馆2007年二级子项目“中国数字科技馆3S技术体验馆”,课题编号:无,子课题负责人,课题时限:2007-2009。 专利:   a. 专利申请:   1. 一种高分辨率的全分布式水文模型TOPX的设计方法 【201110339326.3】   2. 基于渗蓄一体化动态产流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设计方法 【201110321537.4】   3. 基于蓄水容量曲线和TOPMODEL的流域水文模型的设计方法 【201010591191.5】   4. 流域尺度土壤湿度遥感数据同化方法 【201110324983.0】   5. 面向对象的流域时空数据模型设计方法【2012105237955】   b. 已授权的专利:   1. 基于蓄水容量曲线和TOPMODEL的流域水文模型的设计方法【专利号:201010591191.5】 软件著作权:   1. 基于渗蓄一体化动态产流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系统软件【软著登字第0372665号】   2. 分布式水文模型同化平台软件【软著登字第0372640号】   3. XXT半分布式降雨径流水文模型软件【软著登字第0372663号】   4. TOPX高分辨率全分布式水文模型软件【软著登字第0397560号】   5. 基于WMTS实现标准的瓦片切割软件【软著登字第0534200号】   6. 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平台系统软件 【软著登字第0520987号】   7. 地震空间减灾数据库系统及共享平台(版本:V1.0)【软著登字第052098X号】   8. 农业保险典型参数反演与灾害范围识别提取系统(版本:V1.3)【软著登字第086547X号】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