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女,1996年在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作博士后,出站后留所工作。2001-2003年在加拿大UniversityofToronto作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1)发展非微扰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处理原子在强激光场中电子电离的重碰过程(re-collisionprocesses);建立了强场全量子理论与半经典理论的对应关系;研究分子在强激光场中动力学过程,提出角度分辨的分子电离谱中量子相干条纹的产生机制,并预言在高频激光场条件下能够得到更清晰的分子结构成像;建立原子非序列电离过程的(non-sequentialdoubleionization)频域理论。 (2)利用原子超精细计算方法,处理多电子原子和分子在强激光场中的动力学过程。考察原子激发过程中的激光脉冲载波相位效应(Carrier-envelopephaseeffect),证明相邻跃迁路径的量子相干是造成激发态CEP效应的原因。提出探测低频长脉冲激光载波相位方案。 (3)提出利用阿秒脉冲实现控制高次谐波产生的理论方案。发现利用超短脉冲产生的高次谐波谱可以探测电离电子波包的瞬间结构;并证明可以利用谐波谱直接探测里德堡态电子密度空间分布及波包动力学相干过程. (4)利用静电场和双色场及原子高里德堡态提高谐波产生效率。 (5)利用外场调控超短强激光场中原子非序列电离过程,首次提出‘激光辅助碰撞电离’新机制,并解释实验上离子动量分布结果。 目前的研究课题及展望: 1。原子和分子在强激光场中的高阶阈值上电离及多电子非序列电离过程;2。阿秒脉冲的产生和应用;3。利用超短脉冲激光探测分子结构及操控分子电离和解离动力学过程;4。非重碰机制引起的强场效应及强激光场中的相对论效应;5。发展原子物理超精细计算方法,研究强激光场中的少体动力学过程。 培养研究生情况: 在读博士生2名。已毕业博士生6名,硕士生3名。拟每年招收硕博连读生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