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
柳延辉
  • 所属院校: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所属院系:
    --
  •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 新型金属材料的高通量探索、物性及应用
  • 职称:
    研究员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简介: 柳延辉 山东大学本科(2001)、硕士(2004),中科院物理所博士(2008)。 2007.10-2011.03,日本东北大学(TohokuUniversity) 金属材料研究所,G-COE博士后 2011.04-2012.03,日本东北大学(TohokuUniversity) 原子分子高等研究机构(WPI-AIMR),助理教授, 2012.03-2016.08,美国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 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副研究员。 2016.09-2018.08,中科院物理所 极端条件物理实验室,副研究员。 2018.08至今,中科院物理所 极端条件物理实验室,研究员 -在Nature,Science,NatureMater.,NatureCommun.,Phys.Rev.Lett.,Adv.Mater.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 -奖励、荣誉: 2008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2007年度) 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018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四完成人) 202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9年度) 突破现有金属材料的性能极限,实现其性能的综合优化是材料研究的永恒目标之一。高性能金属材料往往是多元材料,涵盖了巨大的成分空间。由于缺少系统、完整的实验数据支撑,先进金属材料(如非晶合金、高熵合金等)中的诸多物理规律尚未澄清,新材料开发缺乏统筹设计和性能调控能力。 材料基因工程方法是材料科学领域的新理念,结合了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制备与表征、大数据管理与挖掘,能够大幅提高新材料探索和相关机理研究的效率。其中,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既可直接实现材料的快速研发,也可在实验大数据的基础上总结材料中的科学规律,发现新的物理现象,揭示材料行为的微观机制。 课题组致力于三个方面的研究:(1)设计开发有特色的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技术,通过高通量技术探索综合性能优异的新金属材料(非晶合金、高熵合金等);(2)利用高通量表征获得实验大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理解材料组分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3)针对新材料的独特性能,探索其应用。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提出可快速判别非晶形成能力的高通量实验技术,研制出高温高强块体非晶合金新材料(Nature,569:99,2019) >发现具有室温大塑性的新型非晶合金材料(Science,315:1385,2007) >建立了非晶合金变形过程中剪切带的形成与玻璃转变的关联(PhysicalReviewLetters,103:065504,2009) >实验证明非晶合金在纳米尺度上结构具有不均匀性(PhysicalReviewLetters,106:125504,2011) >揭示了非晶合金中次级弛豫的原子结构起因(NatureCommunications,5:3238,2014) >设计开发出可快速判别非晶合金加工成型能力的高通量实验技术(NatureMaterials,13:494,2014) >提出适合复杂合金材料、可同时控制成分和结构的微纳米制造技术([NatureCommunications,6:7043,2015)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