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
金魁
  • 所属院校: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所属院系:
    --
  •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 本课题组研究方向可概括为“超导薄膜与高通量超导研究”。 关键词:高温超导,单晶薄膜,材料基因组。 1.开辟高通量超导研究方向。以先进的高通量合成技术为主要手段,制备外延组合薄膜及界面。超导薄膜通常是在超导多晶材料报道后才陆续被制备出来,但通过组合制备方法可以在同一块衬底上制备出连续组分且空间可分辨的高质量外延薄膜。高通量组合制备及微区高速表征技术是材料基因计划(MaterialsGenomeInitiative)的核心技术,可加速材料研发周期,保障新(超导)...
  • 职称:
    研究员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简介: 男,1981年生,2003年武汉大学学士,2008年中科院物理所博士,2008-2012年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isityofMaryland,CollegePark)博士后。2012年12月底加入中科院物理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任实验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在Nature、NatureCommun、PNAS、JACS、NanoLett、APLMater、PRB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自2013年起受理、授予中国发明专利逾10项。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1.在高温超导体机理研究方面,a)国际上第一次从实验上给出了电子型铜氧化物过掺杂区域完整的相图(测量至20mK),该相图已被著名理论学家D.Scalapino在2012年为Rev.Mod.Phys.上撰写的综述所采用。b)首次发现电子型铜氧化物中超导电性和线性电阻(高温超导领域中常提到的“strangemetal”)的散射率的强度密切相关。c)首次揭示电子型铜氧化物体系和超导边界有关的第二种量子涨落。相关结果以第一作者发布在Nature(2011)和PNAS(2012)上,并在2012美国APSMarchMeeting邀请专场做邀请报告。 2.制备高质量的唯一尖晶石氧化物超导单晶薄膜,结合电输运和点接触隧道谱首次获得该体系的电子态相图,发现随温度升高其超导态上方存在轨道相关序,继续升温进入自旋涨落区域(详细请点击)。部分结果发表在NatureCommun.6,7183(2015)。近期深入研究了该体系的电声作用、超导-绝缘相变、上临界磁场演化,并发现新的尖晶石氧化物超导体,正在推开该家族通往超导领域的大门。 3.在探索新超导体方面,通过高通量组合薄膜技术发现了一种新的超导材料,是该技术迄今所发现的第一个新超导材料,部分结果发布在APLMater.(2013)上。最近,我们首次利用组合激光分子束外延技术在1cm单晶衬底上成功制备出具有梯度化学组分的单一取向铜氧化物超导薄膜,部分结果以封面故事发布在Sci.China(2017)。和物理所郇庆团队研发新一代关键高通量设备Rev.Sci.Instrum.(2020),并撰写首篇高通量超导研究方面综述SuST(2019)。 目前的研究课题及展望: 1.电子型高温超导铜氧化物体系。包括量子临界点的确认和调控,测量包括电磁、热及点接触隧道谱等,最终建立以铈、氧为化学参量,含温度、磁场等变量的高维相图。通过与空穴型体系的对比,理解铜氧化物的超导机制。 2.其它氧化物超导体系薄膜的制备及物理研究,如唯一尖晶石结构氧化物超导体等。 3.自主设计各类微区快速表征系统以及原位表征系统,适应高通量材料的表征需求。应用高通量组合薄膜制备与快速表征技术探索新(超导)材料。 4.寻找新的超导体系和实用化超导材料。以超薄膜或各类有序量对界面的调制为突破口,获取更高的超导转变温度。 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博士6名,硕士4名。在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6名。拟每年招收1-2名学生。 欢迎优秀本科生来组实习(2018,2019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本科生指导教师)。 历届博士毕业去向: 2017于和善(马里兰) 2018何格(洪堡学者)贾艳丽(清华), 2019魏鑫健(北大)冯中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胡卫(马里兰)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