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和2013年先后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获得环境工程专业学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在郝吉明院士指导下主要利用烟雾箱模拟系统开展无机气溶胶种子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的影响研究。2008和2012年分别在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和加拿大环境署短期访问研究。2013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课题组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二次气溶胶污染成因,包括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二次无机和有机气溶胶生成中污染物的协同效应和多相反应生成机制等;2017年开始同时在赫尔辛基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MarkkuKulmala院士,主要开展高污染条件下气粒转化机制研究。 招生方向: 大气二次气溶胶污染成因和气粒转化机制。欢迎环境,化学,化工等专业学生报考 专家类别: 高级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城市大气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势研究,主持,2019-2022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联合基金,基于颗粒物热动力学性质研究大气新粒子增长机制,共同主持,2017-2019 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重污染过程中硫酸盐等二次无机组分的非均相生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子任务负责人,2017-2019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一次颗粒物老化和二次颗粒物爆发增长机制,共同主持,2016-2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多污染物共存在二次无机颗粒形成过程中的复合效应研究,主持,2015-2017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自主课题,复合污染条件下的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研究,主持,2014-2016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开放课题,大气多污染物复合体系中的硫酸盐生成研究,主持,2014-2016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子课题,实际大气二次颗粒生成潜势研究,主持,2014-2015 获奖及荣誉: 2018: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会员 2015: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青年骨干成员 2014:中国科学技术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核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