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 2010年获得北京大学生态学硕士学位,2014年获得法国凡尔赛大学气象、海洋及环境物理学专业博士。重点开展全球植被碳循环计算机模拟研究。博士毕业后,先后在法国国家冰川与环境物理实验室与国家环境与气候科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生态系统干扰、土地利用变化和陆地碳平衡动态和机制。发表中英文论文40余篇,参与编著学术专著一部。2018年入选国家青年人才项目。 教育背景 2011-2014法国凡尔赛大学,气象、海洋与环境物理学博士 2007-2010北京大学,生态学硕士 2001-2005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毕业 工作经历 2018年至今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 2015-2018法国国家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助理 2014-2015法国国家冰川与环境物理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助理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欧洲空间局(EuropeSpaceAgency,ESA)气候变化计划(ClimateChangeInitiative,CCI)自然火灾干扰项目(合同号:4000101779/10/I-NB)。项目年限:三年,2010.09–213.09。资助额度:15万欧(约100万人民币)。负责工作包:WP5300,火干扰面积卫星产品评估和模型应用。 2.参与欧盟第七框架计划(FP7)项目: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及在气候减缓和适应中的作用(LUC4C)(资助号:603542)。负责工作包:WP3,生态系统过程,优化植被模型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参与时间:2015.11–2017.04(1.5年),资助额度约7.5万欧元(50万人民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温带人工造林的固碳效果——以塞罕坝为例”(项目批准号40671064)。执行时间:2007.01–2009.12.资助额度:38万元。负责工作:河北塞罕坝人工林生物量及土壤固碳研究。 4.参与欧盟第七框架计划(FP7)项目:北极冻土变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Page21)。(资助号:282700)。负责工作包:WP3,生态系统过程,优化植被模型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参与时间:2015.11–2017.04(1.5年),资助额度约7.5万欧元(50万人民币)。 5.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关于2009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若干建议”。负责工作:中国未来碳排放预测与省级碳强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