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漆淑华
  • 所属院校: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所属院系:
    海洋学院
  • 研究领域:
    --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招生专业 070703-海洋生物学 070702-海洋化学 招生方向 海洋天然药物化学, 海洋化学生态学 海洋化学生态学 教育背景 2009-06--2009-08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访问学者 2006-01--2006-12 香港科技大学 博士后 2000-09--2003-0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博士 工作简历 2009-06~2009-08,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访问学者 2006-01~2006-12,香港科技大学, 博士后 2003-05~现在,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2000-09~2003-05,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博士 奖励信息 (1) 热带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利用技术, 二等奖, 国家级, 2007 (2) 热带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研究与开发, 特等奖, 省级, 2004 专利成果 ( 1 ) 西松烷型二萜, 2007,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200410027587.1 ( 2 ) 一种多羟基开环甾醇及其制备方法和抗肿瘤用途, 2010,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200710031372.0 ( 3 ) 从疏枝刺柳珊瑚中提取出的咪唑类生物碱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2011,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201010192233.8 ( 4 ) 一种柳珊瑚多羟基甾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2011,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200810220428.1 ( 5 ) 一种咔唑类生物碱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2010, 第 1 作者, 专利号: CN101343274B ( 6 ) 西松烷型二萜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2008,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 200610035912.8 ( 7 ) 一种多羟基开环甾醇及其制备方法和抗肿瘤用途, 2009,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 200710029847.2 ( 8 ) 一种泰来草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2010, 第 1 作者, 专利号: CN101336940B ( 9 ) 一种新嘌呤类生物碱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2009,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 200710031372.0 ( 10 ) 一种倍半萜侧扁软柳珊瑚酮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2008,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200510033704.X ( 11 ) 一种螺环生物碱及其制备方法和抗海洋生物污损方面的应用, 2013,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201110151198.X ( 12 ) 一类吲哚生物碱在抗海洋生物污损中的应用, 2014,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2012102447237 ( 13 ) 一类环四肽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抗污损材料中的应用, 2014,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2012104318866 ( 14 ) 一类含硫色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抗肿瘤药物方面的应用, 2013,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201210081918.4 ( 15 ) 一株产表面活性素和伊枯草菌素A类化合物的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2014,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2012104319464 ( 16 ) 一类苯并杂环生物碱在制备抗海洋生物污损涂料中的应用, 2015,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201310682038.7 ( 17 ) 一类生物碱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抗海洋生物污损涂料与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2015,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201310135149.6 ( 18 ) 一类色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抗肿瘤与酶抑制剂药物中的应用, 2016,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201310413815.8 发表著作 ( 1 ) 来源于海洋柳珊瑚的活性化合物, Bioactive Compounds from Marine Gorgonian Corals, Elsevier出版社, 2012-03, 第 1 作者 科研项目 ( 1 ) 来源于海洋真菌的POA-1 I类新药临床前研究, 主持, 国家级, 2013-01--2016-12 ( 2 ) HDAC抑制剂对两株海洋真菌的代谢调控及其抗污损代谢产物的研究, 主持, 国家级, 2014-01--2017-12 ( 3 ) 泛珠江地区工业海洋微生物综合技术平台与应用, 参与, 省级, 2014-01--2017-06 ( 4 ) 热液微生物对极端环境的独特适应机制, 参与, 部委级, 2013-10--2017-12 ( 5 ) 五株冲绳海槽热液口和东印度洋深海来源真菌中新型抗感染活性化合物, 主持, 国家级, 2017-01--2020-12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