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
陈楚群
  • 所属院校: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所属院系:
    --
  • 研究领域:
    海洋水色与热红外遥感及其应用
  • 职称:
    研究员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陈楚群,男,1960年2月生。地质与勘探专业工学学士、地图学与遥感专业理学硕士、物理海洋学理学博士和水资源工程专业工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责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洋水色遥感学科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最近20多年一直从事海洋遥感应用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中国南海资源与环境遥感调查;近岸海域海洋水色卫星遥感资料大气校正;海洋水色要素及其遥感探测;水体环境参数及水体水质等级遥感监测与评价;海温遥感探测及热污染遥感评价,水体重金属浓度遥感探测研究等。主持了包括国家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908项目,科技部中英科技合作基金项目,广东省基金项目和重点基金项目;中科院创新项目(子课题)等各类项目10多项,已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4项(已经授权1项)。 专利申请: 1.陈楚群,何全军。发明专利申请:“一种II类水体水色遥感数据大气校正新方法”(公开号:CN103389494A) 2. 陈楚群。发明专利申请:“水体皮温-表温同步测量装置及其对卫星遥感的定标方法”(公开号:CN103439025A). 3. 陈楚群。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水体皮温-表温同步测量装置”(已授权,专利号:ZL201320550972.9)。 4. 陈楚群,叶海彬。发明专利申请:用于定量化计算岛礁海洋权益的海权指数及其计算方法(专利申请号:201410193559.0)。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近10年主持的主要项目 1. 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遥感海表温度(SST)现场验证新方法(No.41276182),2013~2016. 2. 主持国家支撑项目:“粤港澳水量与水环境遥感监测应用系统”(No.2012BAH32B00)及其广东省配套项目:“粤港澳水质水量遥感监测系统关键技术及示范”(No.2011498B11)之子课题“珠江口海域海洋水色遥感数据大气校正研究”。2012~2015. 3. 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珠江口海域水体重金属浓度遥感探测机理及模式研究(No.40976106),2010~2012. 4. 主持国家863探索项目:珠江口海域水体重金属浓度卫星高光谱遥感探测试验研究(No.2009AA12Z135),2009~2010。 5. 联合主持海洋局国家908项目:WY10区块海岛海岸带遥感调查与研究(No.908-01-WY10), 2006~2010。 6. 主持广东省重点基金项目: 珠江下游及其河口区水质高光谱遥感探测(No. 06105018),2007-2009. 7. 主持国家海洋863第二期自由探索项目“海水黄色物质遥感探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NO.2002AA639130),2003-2005。 8. 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水色遥感资料提取2类水体叶绿素浓度的神经网络模型(No.40276049),2003-2005。 9. 主持中英科技合作基金项目:应用水色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近岸水体水质(Application ofOcean Colour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for Monitoring of WaterQuality in Coastal Waters.) 2002-2003。 10. 参加973赤潮项目子课题:中国近岸水体有害藻华生物光学及遥感探测(No. 2009CB723903), 2002-2006  ■ 主要创新成果: 1. 浑浊水体区海洋水色遥感数据MODIS大气校正(与博士生何全军合作成果)。根据浑浊水体与清洁水体的光谱差异,提出“等效清洁水体(Equivalent Clear Water)的概念,并采用短波红外多波段拟合方法,先由MODIS短波红外波段的瑞利辐射校正数据,拟合得到近红外二个大气校正波段的气溶胶反射率,消除悬浮泥沙对近红外大气校正波段的光谱影响,解决了混浊水体区水色遥感数据的大气校正难题。该方法应用于世界主要混浊水体海域,非常成功,大气校正效果优于SeaDAS软件集成的三种大气校正方法。混浊水体区水色遥感数据大气校正这一关键问题的有效解决,必将大大促进海洋水色遥感技术在近岸海洋过程研究,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2.近岸海域水体叶绿素浓度反演“荧光峰面积”新算法(与硕士生刘汾汾等合作成果)。水体叶绿素是浮游植物体内用于光合作用的色素,也是重要的水质环境参数,对海洋初级生产力估算(进而估算渔业资源)、海洋碳循环研究、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与评价、赤潮监测与评价、海洋中尺度过程研究等具有非常主要的作用。目前的水体叶绿素浓度遥感反演算法主要有二类,一是波段比值算法(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波段的吸收反射特性),二是荧光峰高度算法(利用叶绿素荧光特性)。在近岸水域,波段比值算法受水体悬浮泥沙光谱影响,反演误差很大。荧光峰高度算法,荧光峰信号不受悬浮泥沙影响,这是其优点,但是由于叶绿素的荧光峰随着叶绿素浓度增加会向红外方向漂移,而影响其反演精度。我们提出的“荧光峰面积”新算法,可以消除荧光峰位置漂移产生的影响,精度比荧光峰高度算法更好。该算法物理机理清楚,可以消除叶绿素荧光峰位置漂移的影响和悬浮泥沙光谱信号影响,反演精度高。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对近岸和内陆水体藻华(或赤潮)遥感探测和水质评价。 3.近岸海域水质等级遥感监测与评价(与硕士生潘志林等合作成果)。利用在珠江口海域大量水质观测数据,建立了按照我国海洋水质标准等级分类的水质等级遥感评价方法。是国际上最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成果,论文发表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杂志(2007)。 4. 设计并研制出高精度水体皮温-表温三维同步观测仪器。目前地面温度或水体皮温的测量精度,据报道国外皮温测量精度为0.1k~0.3K,国内测量精度低于1K,成为我国热红外卫星遥感场地定标的瓶颈之一,也是导致我国目前热红外遥感反演精度低的重要原因。我们设计了可以同步测量水体皮温和表温的新型仪器,The Buoyage Equipment for Skin Temperature (BEST),该仪器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0.05K(15mK)。该仪器可以应用于遥感反演SST的真实性检验,也是卫星热红外传感器在轨场地定标必备的现场测量仪器。该仪器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具有亚毫米分辨率的海洋-大气边界层温度观测仪器,能够测量海洋-大气作用边界处的“作用温度”。目前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采用的温度不是作用界面的温度,因此,该仪器将大大改进海气相互作用界面的观测,为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提供更加精细的观测资料,对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海洋数值模拟、气象预报研究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仪器专利已获授权。 5. 提出“岛礁海洋权益指数及其计算方法”(与叶海彬博士合作成果)。根据不同岛礁拥有的海洋权益的差异,提出了岛礁海洋权益指数(简称海权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这对岛礁价值的定量化评价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