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大洋环流的非线性变异及其动力机制研究。从非线性动力学角度入手研究跨隙西边界流的多平衡态和迟滞现象。利用浅水方程模式和约化重力模式分别研究了季风和中尺度涡旋对吕宋海峡黑潮多平衡流态的影响及其动力机制。提出了双西边界流在缺口处交汇存在多平衡态的理论,进一步推广到棉兰老流和新几内亚沿岸流在印尼贯穿流源区的多流态问题。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和骨干完成了97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子课题1项,海洋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课题1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十余篇。具有丰富的出海经验,担任多个航次的首席科学家,包括2018年基金委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以及中科院海洋所与印尼科学院海洋研究中心的四次(2014-2017年)印尼海联合调查航次,出海作业166天,航行16000多海里,成功收放深海潜标系统48套次和246个CTD站,还负责并实施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滑翔机在印尼马鲁古海峡的多次观测。获省部级奖2次。 教育经历 2003/9-2008/6,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专业,博士; 1999/9-2003/6,武汉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学士 工作经历 2013/1-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2008/7-2012/1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2013/10-2014/5,荷兰乌德勒支大学海洋与大气研究所,访问学者 2013/3-2013/5,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海洋研究所,访问学者 主持或参加主要科研项目情况 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6025,棉兰老流和新几内亚沿岸流在苏拉威西海以东环流变异的非线性特征及其动力机制,62万元 (2019-2022) 2、 承担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两洋一海”关键海区—印尼贯穿流源区海洋环流的结构特征和动力机制 第一课题 经费350万(2016-1018) 3、 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水下滑翔机自主观测系统子专题,经费100万 (2013-2017) 4、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206019,“季风和中尺度涡旋对吕宋海峡黑潮路径迟滞变异过程的影响”,经费24万元(2013-2015) 获得的相关奖励 1、2017年,热带西太平洋西边界流研究集体,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2018年,太平洋西边界流与边缘海交换的动力机制,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