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专业 070201-理论物理 招生方向 粒子物理理论 教育背景 1989-07--1994-07 北京大学 博士 1985-09--1989-08 北京大学物理系 学士 学历 北京大学 -- 研究生 学位 北京大学 -- 博士 工作简历 1998-12~2000-11,日本广岛大学, 博士后 1996-10~1998-08,德国汉堡大学, 博士后 1995-10~1996-10,以色列理工大学, 博士后 1994-07~1995-10,中科院理论所, 博士后 教授课程 粒子物理基础 科研实践Ⅰ-综合物理实验****** 原子物理学 科研实践Ⅱ-前沿物理研究****** 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暗物质及对撞机物理 普通物理V-A 粒子物理(1) 粒子物理前沿系列讲座 奖励信息 2000年 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2006年 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2010年 “粒子物理I”课程获中科院研究生院“校级优秀奖” 2011年 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 2015年 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2017年 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届“李佩优秀教师奖” 出版信息 发表SCI论文160多篇,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30多次,被引用总次数超过6000,包括国际上著名的各大实验室的几百甚至几千人实验组的经常引用,其中有9篇论文单篇被引用次数超过100,最多的一篇被引用超过500次,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Qspires统计的2009年以前高能物理唯象文章“Top Cited Articles of All Time (2009 edition) in hep-ph”被引用排名第145。200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SPIRES-2007年100篇引用率最高的粒子物理唯象文章(The 100 most highly cited papers during 2007 in the hep-ph archive)第70名;还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2008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 出版书籍 2016年,科学出版社《粒子物理学导论》,作者:肖振军、吕才典 科研项目 ( 1 ) 重味物理中的新物理研究, 主持, 国家级, 2011-01--2013-12 ( 2 ) B介子稀有衰变和微扰QCD方法研究, 主持, 国家级, 2013-01--2017-12 ( 3 ) B介子的两体非轻子衰变研究, 主持, 国家级, 2014-01--2017-12 ( 4 ) 重味物理理论和实验研究, 主持, 国家级, 2016-01--2021-12 合作情况 与德国、日本、法国及中国台湾的研究机构有长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