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
胡凤霞
  • 所属院校: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所属院系:
    物理科学学院
  • 研究领域:
    (1)磁性材料相变调控:磁热、压热和耦合热效应机理研究 (2)氧化物自旋电子学:复杂氧化物界面轨道和自旋调控研究
  • 职称:
    研究员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2002年8月获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后在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 年作为“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到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曾任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M03组课题组长。兼任中国稀土学会磁制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中国晶体学会理事。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1)发现了新型 La(Fe,Si)13 基大磁热效应材料并获得了核心发明专利,阐明了巨大磁热效应源自晶格负热膨胀和巡游电子变磁转变行为,单篇论文最高引用 1050 余次,是国际上80 多年来有关磁热效应论文被引用次数最高的7 篇论文之一。自发现以来,国内外已有200 多个实验室跟随研究,该材料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最具应用前景的新型磁制冷材料。 (2)利用应变记忆效应成功实现了FeRh巨磁热薄膜滞后损耗的非易失性调控、解决了磁制冷样机设计中遇到的双场循环的瓶颈问题。 (3)利用非公度螺旋磁结构引入的晶格畸变和织构效应在MnFeNiGe材料体系实现了远大于晶格本征贡献的超大负热膨胀(NTE),为探索NTE材料提供了新策略。 (4)首次在复杂氧化物中成功实现了B位阳离子和氧离子协同迁移驱动的连续拓扑相变,其诱发的B位离子3d电子轨道占据和自旋态重构导致磁电性质发生显著改变,为拓展离子介导的拓扑相变的综合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在J. Am. Chem. Soc., Adv. Mater., Nano energy, Mater. Horiz., Acta Mater., Chem. Mater., Phys.Rev.Lett./Phys.Rev.B, Appl.Phys.Lett./APL mater.等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他人引用5600余次,第一作者单篇最高引用105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含美、日、欧4项国际专利授权)。 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2014年度陈嘉庚技术科学奖(2)、201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 目前的研究课题及展望: (1)研究磁晶耦合体系自旋序、晶格序等关联量子序演变对磁热、压热、弹热以及耦合热效应的影响机制,相变调控和反常热膨胀,寻找多场调控增强热效应途径,探索发展新型高效全固态制冷器件。 (2)通过选择性强化特定自由度间的关联, 研究强量子限域下复杂氧化物自旋基态、激发态和输运动力学行为以及界面电荷/自旋/轨道重构等量子演生现象,并研究其对外场的响应规律。 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2项;科学院前沿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 培养研究生情况: 毕业博士研究生10名。目前,在读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 7 名。拟每年招收 2 名硕博连读生或者博士生。 招生信息 毕业博士研究生10名。目前,在读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 7 名。拟每年招收 2 名硕博连读生或者博士生。 招生专业 070205-凝聚态物理 080502-材料学 招生方向 磁性材料相变调控:磁热、压热和耦合热效应机理研究 氧化物自旋电子学:复杂氧化物界面轨道和自旋调控研究 教育背景 2002-12--2006-08 香港大学 博士后 1999-09--2002-08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博士生 工作简历 2014-06~现在,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任 2006-08~现在,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研究员、研究员 奖励信息 (1) 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 国家级, 2014 (2)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国家级, 2012 (3)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省级, 2010 专利成果 ( 1 ) 半导体场效应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发明, 2014, 第 1 作者, 专利号: CN102544093B ( 2 ) 稀土提纯中间产物制备的La(Fe,Si)13基磁性材料, 制备方法和用途, 发明, 2012, 第 2 作者, 专利号: CN2012102404439 ( 3 ) 一种具有大熵变的MnCoGe基铁磁马氏体相变材料及制备方法和用途, 发明, 2012, 第 2 作者, 专利号: CN 2012103697992 ( 4 ) 具有可调节电荷轨道有序特性的锰氧化物薄膜, 发明, 2014, 第 2 作者, 专利号: CN102101793A ( 5 ) 一种稀土-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发明, 2014, 第 4 作者, 专利号: CN102864356B ( 6 ) Bonded La(Fe,Si)13-based magnetocaloric materials,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ses thereof, 发明, 2012, 第 1 作者, 专利号: PCT/CN2012/075662 ( 7 ) La(Fe,Si)13-based first-order magnetocaloric materials with small hysteresis loss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ses thereof, 发明, 2012, 第 1 作者, 专利号: PCT/CN2012/083420 ( 8 ) 一种负膨胀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发明, 2014, 第 1 作者, 专利号: 2014105917144 ( 9 ) 一种具有巨压热效应的MnCoGe基磁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发明, 2014, 第 2 作者, 专利号: 2014101108070 ( 10 ) 保持MnNiGe基材料的强磁共结构相变的方法及应用, 发明, 2014, 第 2 作者, 专利号: 201410527728X ( 11 ) 一种镧铈基永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发明, 2014, 第 3 作者, 专利号: 2014103414155 ( 12 ) 由工业纯混合稀土制备的稀土铁硼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发明, 2014, 第 4 作者, 专利号: 2014103318660 ( 13 ) 具有电荷轨道有序转变及各向异性场致电阻效应的异质结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发明, 2013, 第 2 作者, 专利号: 2013105344190 ( 14 ) 一种可获得具有正的场致电阻效应的异质结构、制备方法和用途, 发明, 2013, 第 2 作者, 专利号: 2013105295014 ( 15 ) 一种可实现磁/结构相变耦合具有大磁热效应的MnCoGe1-x磁制冷材料及制备方法, 发明, 2013, 第 2 作者, 专利号: 201310549283.0 ( 16 ) 小滞后损耗的一级相变La(Fe,Si)13基磁热效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发明, 2014, 第 2 作者, 专利号: CN103059815B ( 17 ) 以高Ce工业纯混合稀土为原料制备的La(Fe,Si)13基磁制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发明, 2012, 第 2 作者, 专利号: CN 2012102395590 ( 18 ) 粘结La(Fe,Si)13基磁热效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发明, 2011, 第 1 作者, 专利号: 201110374158.1 ( 19 ) 偏置电场调制的氧化物半导体异质结构、其制备方法和装置, 发明, 2011, 第 1 作者, 专利号: 201110009450.3 ( 20 ) 氢化NiMn基合金磁制冷材料、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发明, 2012,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200910086648.4 ( 21 ) 调节Ni-Co-Mn-In合金的马氏相变和磁电阻效应的方法, 发明, 2013, 第 1 作者, 专利号: 200910242650.6 ( 22 ) 半导体异质结构、其制备方法及半导体装置, 发明, 2012, 第 1 作者, 专利号: 200910079249.5 ( 23 ) 一种磁制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发明, 2014, 第 4 作者, 专利号: CN102465225B ( 24 ) La(Fe,Si)13-based magnetic refrigerants prepared based on industrial mischmetal,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ses thereof, 发明, 2012, 第 2 作者, 专利号: PCT/CN2012/078609 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1)发现了新型 La(Fe,Si)13 基大磁热效应材料并获得了核心发明专利,阐明了巨大磁热效应源自晶格负热膨胀和巡游电子变磁转变行为,单篇论文最高引用 1050 余次,是国际上80 多年来有关磁热效应论文被引用次数最高的7篇论文之一。自发现以来,国内外已有200 多个实验室跟随研究,该材料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最具应用前景的新型磁制冷材料。 (2)利用应变记忆效应成功实现了FeRh巨磁热薄膜滞后损耗的非易失性调控、解决了磁制冷样机设计中遇到的双场循环的瓶颈问题。 (3)利用非公度螺旋磁结构引入的晶格畸变和织构效应在MnFeNiGe材料体系实现了远大于晶格本征贡献的超大负热膨胀(NTE),为探索NTE材料提供了新策略。 (4)首次在复杂氧化物中成功实现了B位阳离子和氧离子协同迁移驱动的连续拓扑相变,其诱发的B位离子3d电子轨道占据和自旋态重构导致磁电性质发生显著改变,为拓展离子介导的拓扑相变的综合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在J. Am. Chem. Soc., Adv. Mater., Nano energy, Mater. Horiz., Acta Mater., Chem. Mater., Phys.Rev.Lett./Phys.Rev.B, Appl.Phys.Lett./APL mater.等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他人引用5600余次,第一作者单篇最高引用105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含美、日、欧4项国际专利授权)。 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2014年度陈嘉庚技术科学奖(2)、201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 科研项目 ( 1 ) 新型巨磁热体系磁熵变, 主持, 国家级, 2013-01--2016-12 ( 2 ) 高轻稀土含量、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机理研究, 参与, 国家级, 2014-01--2018-08 ( 3 )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 参与, 国家级, 2014-01--2017-12 ( 4 ) 金属间化合物体系外场驱动的多卡效应和相关科学问题研究, 主持, 国家级, 2016-01--2020-12 ( 5 ) 稀土磁制冷材料的多场调控和耦合热效应研究, 主持, 国家级, 2017-07--2022-06 ( 6 ) 新型磁热材料的多卡效应与微波吸收研究, 主持, 部委级, 2016-08--2021-07 ( 7 ) 巨磁热材料的相变调控和负热膨胀行为研究, 主持, 国家级, 2018-01--2021-12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