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格侠,女,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蚜虫系统进化研究组组长。 主要研究成果:鉴定描述各类蚜虫450余种,重新记述50多种模式标本;建立8属24种的新异名;厘定49属,澄清了对有些类群的错误记载。率先构建中国蚜亚科、毛管蚜亚科与大蚜亚科DNA条形码数据库,解决了一些类群的分类混乱,实现了不同寄主植物型的身份识别;提出以内共生菌Buchnera的gnd基因作为蚜虫类的补充条形码标记;开发“tagbarcodes”新方法以提高条形码系统的物种鉴定准确度。基于形态、分子与生物学数据,构建了蚜虫高级阶元系统发育框架;研究提出了蚜总科曾经历在裸子植物上以及由裸子植物向被子植物转移的两大适应辐射的观点;阐述了瘿绵蚜亚科、扁蚜亚科、毛管蚜亚科与大蚜亚科各亚科、族的单系性以及属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探讨了蜡片、虫瘿、寄主转换、寄主结合等特征的演化规律;提出了斑蚜亚科和扁蚜亚科胚胎及胚后毛序的演化模式。测定柳二尾蚜、大豆蚜、粉毛蚜、栎刺蚜等十余种蚜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了蚜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点。基于GIS技术研究发现青藏喜马拉雅地区蚜虫分布格局呈边缘性特点;发现4个物种多样性中心;阐述了高原隆起对物种分布格局的影响;以PAE和GIS方法发现蚜虫4个主要特有化中心及3个次要中心,并提出青藏喜马拉雅地区蚜虫区系演化假说。探讨东洋区蚜虫代表类群声毛管蚜属、粉角蚜属与伪角蚜属的系统发育关系与生物地理格局,提出寄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隔离是影响其物种分化与现有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提出蚜虫与其初级内共生菌Buchnera在低级阶元水平上具有系统发育一致性、而在高级阶元水平不存在平行演化关系的假说,并在声毛管蚜属与蚜科内得到验证;检测并揭示了中国蚜虫类次级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模式与特点。组织研制了我国首台吸虫塔,在东北、华北等地构建了蚜虫吸虫塔监测网络,监测其迁飞扩散动态,为及早防控蚜虫提供预警。发表论文237篇,其中SCI论文97篇,部分论文发表于本领域国际重要刊物TREE、Cladistics、J.Linn.Zool.Soc.、Syst.Ent.、J.Biog.、Bull.Ent.Res.等;出版科学专著6部、科普专著1部。 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周尧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一等奖、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中国昆虫学会第三届青年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研究组在读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4人;已毕业博士研究生25人、硕士研究生18人。 教育经历: 博士动物学1996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导师:张广学院士) 硕士动物学1992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导师:郑哲民教授) 学士生物学1987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 工作简历: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01至今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97-2001 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96-1997 助教、讲师陕西师范大学1987-1993获奖及荣誉: 2014年中国科学院京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2013年中国科学院第四届“十大杰出妇女”提名奖 2012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 2003年“周尧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一等奖(独立完成人) 2002年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第三完成人) 2002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中国昆虫学会第三届青年科学技术奖 2002年北京昆虫学会第六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 2001年《西北农林蚜虫志》获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 2000年《科学家爷爷谈科学》丛书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与我们珍爱的朋友》卷册共同作者) 1996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1996年中国科学院首届“地奥”奖学金一等奖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