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树广,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1-1985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植物保护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1988年,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昆虫生态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4-1997年,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昆虫生态与害虫管理专业,获博士学位。2007-2009年,每年6个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课题研究,博士后。1988-1994年,内蒙古林学院林学系,从事森林昆虫生态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0年被评聘为讲师。997-2006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6-现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昆虫学会昆虫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草地学会草地植保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草原蝗虫生物学、生态学和防控的研究。以草原蝗虫的生态适应和进化机制为主线,研究了多种蝗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及其物候学规律;揭示出越冬胚胎期不同是造成草原蝗虫发生物候学序列的最重要的原因;通过耐寒性测定认为蝗虫卵具有极强的耐寒能力,越冬卵的发育期决定其耐寒性,耐寒能力的差别是造成草原蝗虫地理分布的差异的原因之一;草原蝗虫对气候变暖的响应随种的不同发生分化,增温对早期种的发生期没有影响,而对晚期种的发生物候有重要影响,确定滞育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决定机制,蝗虫对昼夜不对称增温也表现出种和发育期的特异性响应;对草原蝗虫的食性选择、与植物的营养元素联系方面的研究结果揭示出蝗虫的取食选择和季节性危害对植物的多样性、生物量和化学计量特征产生明显的影响;而植物的营养状况同时也影响到蝗虫对栖境的选择和发生动态,重度放牧引起的植物氮含量降低能促进亚洲小车蝗的发生成灾。研究发现早期种毛足棒角蝗与晚期种狭翅雏蝗都趋向于取食高含氮的植物,而中期的亚洲小车蝗却趋向于取食低含氮的植物,这些结果暗示对食料植物含氮量的高低的选择是蝗虫物候期分化的驱动力。而不同物候期蝗虫的种群数量表现出相反的动态格局,显示出表观竞争的关系。在Sience,PNAS,LandscapeEcology,GlobalChangeBiology,Agriculture,Ecosystems&Environment,AppliedJournalofEntom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70多篇(SCI论文20多篇)。获奖及荣誉: 2013年,获中华神农科技奖一等奖,第5完成人。项目名称:我国迁移性蝗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院创性方向项目:草原蝗虫种群爆发和崩溃机理的研究2002-2005。 国家十五攻关计划项目:草地灾害控制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4.1-2006.1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生物多样性对草原蝗虫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2007-2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气候变化对草原蝗虫物候学规律和生活史对策的影响2007-2009。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亚洲小车蝗的发生规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2009-2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干旱和放牧耦合驱动草原蝗虫爆发成灾的机理研究2016-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