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研究员
葛斯琴
  • 所属院校: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所属院系:
    --
  •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 甲虫高级阶元的系统演化关系探讨:从不同时段(古生和现生)、不同发育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探讨甲虫高级阶元的系统演化关系,以传统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微CT和计算机三维重建等研究手段,通过获得大量的形态学数据,并与分子数据相结合,建立合乎自然演化规律的系统关系; 鞘翅目叶甲科叶甲亚科、跳甲亚科的系统学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叶甲亚科的种类修订,属级阶元的系统关系,起源与演化探讨;中国跳甲亚科的种类修订、属征的确定、族级阶元的确立; 功能形态学...
  • 职称:
    副研究员
  • 导师类型:
    硕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葛斯琴,女,博士,研究员。 在国内昆虫学领域率先将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微CT和计算机三维重建等先进的研究手段应用于昆虫系统演化关系的探讨,研究结果发表在SystematicEntomology和Cladistics等领域内著名期刊;在叶甲科系统分类研究方面,发表叶甲新种近60种,检视和核对了散布于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国有分布的模式标本近260种(达到中国已知种类90%以上),通过近8年努力,并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汇总成《中国动物志——叶甲亚科》一书,该项工作很好的推动了我国叶甲亚科的系统学研究工作。目前已发表或接收论文39篇,其中包括SCI源论文16篇,国内核心13篇,专著章节10篇。协助杨星科研究员指导博士生5人,硕士生3人。 1992.09-1996.07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获生物学学士学位; 1996.09-1999.07华中农业大学,获昆虫学硕士学位; 1999.09-2002.07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动物学博士学位; 2002年7月~2006年3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6年4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4年6月~2004年12月,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HistoryMuseum,London),访问学者;其间顺访意大利都灵自然历史博物馆(Italy,Torino,MuseoRegionalediScienzeNaturali,2004年10月14日~11月1日); 2006年1月~2007年1月,德国耶拿大学动物进化研究所,博士后;其间顺访意大利维罗那自然历史博物馆(2006年8月5日~2006年8月30日);德国慕尼黑自然历史博物馆Russia,St.Petersburg,RussianAcademyofSciences,ZoologicalInstitute,爱尔福特自然历史博物馆(Germany,Erfurt,Naturkundesmuseum,2006年10月23日~11月4日);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2006年12月3日~12月24日);主要从事鞘翅目形态学及系统学研究工作; 2007年9月13日~10月5日,俄罗斯圣彼得堡俄罗斯动物所(Russia,St.Petersburg,RussianAcademyofSciences,ZoologicalInstitute),访问学者。 2009.03-2009.04意大利维罗纳自然历史博物馆,访问学者; 2009.06-2009.07美国加州科学院,访问学者; 2010.01-2010.02意大利维罗纳自然历史博物馆,访问学者。获奖及荣誉: 曾获中国昆虫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奖”,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三),动物研究所“青年科技人才奖”和中国科学院地奥奖学金二等奖。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专项,秦岭山脉中段昆虫资源考察及秦岭在中国昆虫地理格局形成中的地位评价,2007-2008,主持。 科技部基础重大项目,编号:2006FY120100,中国动物志:鞘翅目:锹甲科,2007-2011,主持。 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编号:30499341,中国动物志:鞘翅目:叶甲科:叶甲亚科,2004-2009,参加。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编号:30330100,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铃夜蛾和跳甲与寄主的互作机制,2004-2007,参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编号:30200025,鞘翅目与广翅目系统演化关系的探讨,2003-2005,参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30230060,强大小蠹对入侵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003-2006,参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30130040,现生六足动物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与分类地位研究,2002-2005,参加。 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性项目,编号:KSCX2-1-06A,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叶甲科区系的影响,2001-2004,参加。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