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 叶大年院士,男,1939年07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广东省鹤山市人。曾任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市民盟副主委。主要从事矿物学、晶体化学和矿物材料方面的研究。1962年获得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岩石与矿物专业学士学位,1966年9月获得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硕士学位。1966年9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多年从事矿物光学性质与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许多定性和定量的规律,从而开拓了结构光性矿物学的新领域,并著有世界上第一部此领域的专著《结构光性矿物学》,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68年至1975年,从事铸石学研究,提出“适度过冷结晶”的理论和“余硅指数”的配料计算方法,以及微观结构和结晶程度的测定方法,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擅长矿物的X射线鉴定方法,解决了斜长石、单斜辉石、石榴石、角闪石等造岩矿物鉴定问题,其专著《X-射线粉末法及其在岩石学中的应用》,推动了矿物学和岩石学研究。1976年在河南大别山发现C类榴辉岩和3T型多硅白云母,并论证了它们在中国大地构造中的意义。这一发现对后来的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多年致力于陶瓷矿物学和水泥矿物学应用技术研究,1986年因沸石水泥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90年代,他的研究领域拓宽至统计晶体化学和颗粒的随机堆积,发现“地球圈层氧离子平均占有体积守恒定律”、“分子体积可加和性”、“多级随机堆积常数”等等。 近年来,他致力于“城市的对称分布和城市化趋势预测”研究,在报刊上多有论述,多次应邀到有关省市、大学进行题为《地理与对称》的演讲,出版了《城市的对称分布与中国城市化趋势》,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其有关见解已成为我国制定城镇化建设方案的重要参考意见。发表170多篇学术论文和多部学术专著,热心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中国科学院重要项目“大规模交通建设若干结构和布局问题”,负责人(2009-2010) 中国科学院重要项目“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战略”,负责人(2010-2012) 学部主任基金项目“中国乡镇和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负责人(2012-) 获奖及荣誉: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