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波,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学、壳幔结构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工作。 1974年出生于新疆; 1991.9-1995.7,西安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1995.9-1998.8,煤炭科学院西安分院矿产普查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1999.9-2002.1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2003.1-2006.1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地震学及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研究,任职博士后; 2007.1-2014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特提斯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研究室)副研究员; 2014.12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2014.12至今,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2015.12至今,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06.7-2006.10,在韩国地质资源研究院进行学术交流工作; 2007.12-2008.2,在日本东北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工作; 2009.2-2009.5,在美国圣路易斯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工作。 学科类别: 固体地球物理学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2016年7月-2020年12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发专项专题,主碰撞带深地震测深探测与地壳速度结构; 2017年7月-2020年12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发专项专题子任务,阿尔泰-天山800km地球物理探测三维联合反演及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短周期密集台阵天然地震观测研究地壳几何结构; 2016年7月-2017年06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子项目,121201103000150017-10,钦杭结合带及邻区背景噪声成像实验; 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项目《地震学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南北向裂谷深部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 2013年1月-2016年12月,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课题《青藏高原中部地壳精细结构重建》; 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项目《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几何结构与物性研究》;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项目《地幔过渡带界面起伏3-D重建及其在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2008年10月至2013年6月,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反射、折射地震联合剖面探测和深地震测深实验与地壳速度研究》(副负责人);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接收函数中多次波识别及其在青藏高原壳幔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获奖及荣誉: 中国地质学会《2010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总人数10人,排名第四; 2008年获得中国地震局颁发的《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总人数7人,排名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