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能,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并留所工作。曾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计划项目等。主要研究方向:岩浆岩成因,下地壳演化。通过华北克拉通麻粒岩地体、麻粒岩捕掳体和中生代中-酸性岩浆岩三者相结合,认为华北克拉通大量的中生代中-酸性岩浆岩主要来源于晚太古代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汉诺坝下地壳基性麻粒岩捕掳体主体上是该部分熔融的残留物,并对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的性质及其演化进行了限定。提出2.7Ga是华北克拉通的一个重要地壳生长时期。在EPSL、GCA、EarthSciRev、CMP、ChemGeol、EconGeol、Lithos、PrecambrianRes等杂志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6篇,通讯作者论文多篇。 学习经历 1993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床学硕士学位, 1996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1年10月-2003年10月留学日本秋田大学资源与工程学部, 2003年12月晋升为副研究员。 2010年3月-2011年3月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DepartmentofTerrestrialMagnetism,CarnegieInstitutionforScience)访问学者 2011年12月晋升为研究员。 学科类别: 地质学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华北北部早中新世玄武岩成因的Mg-O同位素制约(2020.1-2023.12)”(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冀东显生宙岩浆作用研究(2016.1-2019.12)”(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华北克拉通破坏:中生代花岗岩示踪(2010.1-2013.12)”(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华北北缘张-宣地区中生代埃达克质岩石成因及下地壳演化(2008.1-2010.12)”(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华北中生代富磷碱性超镁铁-正长杂岩体的岩浆起源及演化(2006.1-2008.12)”(负责人)。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华北克拉通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与成矿机理”二级课题(2016.7-2020.12)(参加)。 国家“973”项目“深俯冲地壳的化学变化与差异折返”二级课题“陆壳深俯冲和折返对邻区岩石圈的改造(2009.1-2013.8)”(参加)。 国家“973”项目“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二级课题“华北陆缘增生过程中的成矿作用和找矿前景(2006.9-2010.8)”(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