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
高俊
  • 所属院校: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 所属院系:
    --
  •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 (1)中亚型造山带的增生造山过程; (2)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俯冲与折返动力学; (3)俯冲带深部流体作用; (4)中亚成矿域斑岩大规模成矿。
  • 职称:
    研究员
  • 导师类型:
    --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高俊,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6年出生于江苏姜堰。198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93年于中国地质科学院获博士学位。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任职研究员。2002—2006年,任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长期瞄准“俯冲带变质与流体过程”和“中亚型造山与成矿”两个科学主题,以天山造山带为精细解剖对象,开展了构造地质学、岩石学、流体地质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杰青和973计划等十余项科研项目。首次发现我国西南天山榴辉岩,并开展了系统开拓性基础研究,将其推向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和俯冲带流体领域的学术前沿;构建了冷洋壳俯冲带变质、折返和流体作用模型,发现并证实俯冲洋壳可释放富HFSE(Nb-Ta-Ti)和Cu、Fe、S等成矿元素的流体。重塑了中亚造山带多重洋盆演化与增生造山过程,揭示了其古生代“同俯冲弧杂岩侧向增生+后碰撞幔源物质底垫垂向增生”的两阶段大陆地壳生长机制。认知了中亚成矿域斑岩大规模成矿规律,提出了“残余洋中脊俯冲+预富集基性下地壳熔融”的斑岩铜成矿和“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斑岩钼成矿新模型。发表学术论著百余篇,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为ISIGeosciencesTop1%高引用率作者。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3年9月-1987年7月: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获学士学位; 1987年9月-1990年7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 1990年9月-1993年7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获博士学位; 1993年10月-1995年10月: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1995年11月-2000年12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研究室研究人员;其中1996年11月,破格晋升研究员;1997年10月,入选原地质矿产部跨世纪人才计划; 2001年-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任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8年-2012年,十余次赴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和埃朗根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学科类别: 大地构造与俯冲带流体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9402036),新疆西南天山蓝片岩的形成环境与抬升机制,1995-1997,已结题;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969150301),西天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变质作用、折返机制及其与构造演化关系,1996-2000,已结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9632240),西天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变质作用与构造演化关系,1997-2000,已结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9972079),西天山高压变质岩的流体特征研究,2000-2002,已结题;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俯冲和碰撞造山过程中的流体作用,2001-2004,已结题; 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2001CB409800),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2002-2006,与王京彬共同负责,已结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672153),西南天山造山带的俯冲碰撞造山与地壳增生特征,2007-2009,已结题; 国家973项目二级课题(2007CB411302),陆缘增生过程与成矿物质富集,2007-2011,已结题; 国家973项目二级课题(2001CB409803),古生代地壳双向增生过程中的流体作用,2002-2006,已结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德国DFG联合资助,西天山古俯冲带的流体作用,2009-2012,已结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1025008),大地构造学,2011-2014,已结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172200),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碱性花岗质岩和变质岩岩块的成因研究,2012-2015,已结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390440),中亚成矿域斑岩大规模成矿,2014-2018,将结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之课题(41390445),中亚成矿域斑岩大规模成矿综合研究,2014-2018,将结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2017YFC0601201),北方增生造山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2018-2022,骨干参加,正进行。 获奖及荣誉: 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96), 中国地质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金锤奖(1997), 原地矿部百名跨世纪人才首批入选者(1997), 原地矿部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1997), 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 首届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杰出青年(1999), 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2000),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先进个人(2001), 第六届黄汲清地质青年科技奖(2012),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2012),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3)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