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
李仁东
  • 所属院校: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所属院系:
    --
  •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是综合运用地理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土地科学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及其变化的遥感监测与制图、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长江中游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变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湖泊水体生物生产力、大型水利工程对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资源合理利用、流域生态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 职称:
    研究员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国内外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1980-1984年:湖北大学地理系(原武汉师范学院地理系)学习,获地理学学士学位; 1986-1989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获地图学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 2000-2004年: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习,获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 1989-1995年:武汉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01-至今:武汉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基础研究,揭示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变化格局与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提供区域案例,为国家与地区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准确、客观、快速的信息服务。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长江中下游地区1:100万数字地貌信息系统集成(2004DKA20180-08) 国家“十五”:“中国西部重点环境脆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分析”(2001BA60A-08) 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统计局合作课题:“华中区县级农业土地资源遥感调查” 中国科学院“九五”:“鄱阳湖复合生态系统特征的遥感应用研究”(KZ951―A1―102―01)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华中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库与区域动态分析”(KZCX1―Y―02-01-08)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长江中游平原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现代过程及驱动因子研究”(KZCX1―Y―02-07-04)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典型分析”(KZCX2―310―01―02) 中国科学院“八五”:“华中地区再生资源与环境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KY85-13-09)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长江中游土地利用变化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kzcx2-sw-415) 此外,还参与完成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江汉平原水稻遥感估产研究”(85-724-02-03)、中日信息化合作项目“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环境监测、防灾系统的研制与建设”、中国科学院区域开发前期研究项目“汉江流域资源合理利用与经济发展综合研究”等。 主要成果: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统计局统计科技进步特等奖、及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目前,已形成以“快速更新、高精度、全数字化、动态分析”为突出特点的、具备运行能力的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监测地面工作技术体系。 构建了长江中游地区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本底科学数据库,以及以5年、10年为周期的动态更新数据库,并初步成为支持多学科的基础数字研究平台。 基本掌握了长江中游地区耕地、水域、林地、建设用地、草地、未利用地及其生态环境背景的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提出洞庭湖区近20年来因土地覆被变化增加了区域洪水调蓄能力和湖泊容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的洪涝危害。 参加编写专著: 刘纪远,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刘纪远,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时空信息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 蔡述明、陈国阶,汉江流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综合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蔡述明、王学雷、黄进良、李仁东、张晓阳等,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区域开发与农业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1996。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