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缨,女,1972年6月9日生于吉林长春市,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药物代谢,中药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小分子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彭缨教授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英语药学专业,并于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2007-2008年在日本名城大学药学部学习。2012年与郑江教授组建药物代谢药物毒理及药物设计中美合作研究室。先后任讲师、副教授,2016年晋升为教授。 彭缨教授长期从事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研究,包括:分析化学、药物代谢学、酶学、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化学等。至今共主持参加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并任《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外审专家。近年发表论文82篇,SCI收载51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41篇,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多学科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上,例如:ArchiveofToxicology(毒理学)、ChemicalResearchinToxicology(毒理化学)、DrugMetabolismandDisposition(药物代谢学)、AnalyticalChemistry(分析化学)等。主编论著4部,获得授权专利3项。本课题组成立至今纵向课题经费达200余万元。彭缨教授曾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和三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沈阳药科大学优秀教师等称号。彭缨教授曾讲授《分析化学》、《专业英语》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至今共指导硕士研究生45人,已毕业26人,获得学位26人,协助指导博士生8人,近三年共有4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 彭缨教授课题组近5年来开展中药中呋喃化合物致毒机理研究并建立了有毒呋喃化合物筛选检测平台,已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综合上述相关研究与国内外最新研究报道,共计发表关于呋喃衍生物的SCI论文12篇。相关研究分别在AnalyticalChemistry(IF:6.320)上发表题为“Selectiveandsensitiveplatformforfunction-basedscreeningofpotentiallyharmfulfurans”和在ArchivesofToxicology(IF:5.901)上发表题为“MetabolicactivationoffuranmoietymakesDiosbulbinBhepatotoxic”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