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何奕騉
  • 所属院校:
    首都师范大学
  • 所属院系:
    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领域:
    --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和研究工作简历 1.1998.6-迄今: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99-2009期间担任生物系系主任/院长;2008-2017年期间担任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 2.2002.1-2003.6/2010.1-2010.5:美国杜克大学(DCMB/Biology,DukeUniversity,USA),访问学者 3.1999.7-1999.10:日本STAFellowship资助,“日本岩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4.1996.2-1998.9:中科院遗传所“负压室”(现“植物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804组,博士后 5.1992.9-1995.12:东北师大“细胞与遗传研究所”博士(植物细胞遗传方向) 6.1985.9-1988.7:东北师大生物系,硕士(植物细胞工程方向) 7.1982.2-1992.7: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助教、讲师、副教授 8.1978.3-1982.2: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生物系,学士 科研及教学简介 近年来,主持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和863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10余项。 领导的研究小组主要集中在植物逆境应答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领域。分别从以下2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1)、极端生境抗逆植物基因组资源及抗逆基因发掘。利用极端地区,如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和西藏的藓类植物等,建立了基因组、蛋白质组分析技术平台,分离到多个“候选基因”,正在深入分析其生物学功能。(2)、一氧化氮(NO)是植物逆境应答的重要分子。我们采用正向遗传学策略,筛选到对NO有特异应答的10余个突变体,克隆到数个基因,正在对这些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作深入分析,解析植物NO信号传导特征。 在植物细胞逆境应答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学术成果,以责任作者在PNAS,PlantPhysiology,CellResearch,JXB,Proteomics,NitricOxide-BiologyandChemistry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在NO调控植物开花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工作(Science,2004)。 应“科学出版社”之邀,主编出版高等师范院校新世纪教材《细胞生物学》(2009年出版)。2005、2009年2次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奖二等奖。2005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创新拔尖人才。2007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编号91631109,银叶真藓适应极端环境的基因组特征及关键基因的作用机制(2017.01-2019.1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31530006,拟南芥一氧化氮合酶(NOS)解析及NO信号途径对(水分)胁迫的应答(2016.01-2020.12)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31470357,小立碗藓水分胁迫应答中通过miRNA66调控ABA平衡的分子机制(2015/01-2018/12) 4.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14ZX0800923B,苔藓等抗干旱主效基因或元件的克隆与功能分析(2014/01-2016/12) 5.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编号2009ZX08009-058B,极端生境藓类抗逆(干旱等)“主效”基因/调控元件分离及功能验证(2009-2010) 6.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07CB948201,植物生长点干细胞的维持机制(2007-2011) 7.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编号2007AA021405,特殊低等植物抗逆基因的开发利用(2007-2010) 8.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B类),项目编号Z200610028017,小立碗藓胁迫应答蛋白组分析及抗逆基因分离(2005-2008) 9.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项目—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编号30328003,高等植物中Ca2+与NO相互作用分子调控机理(2004-2006) 10.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5021001,极端生境藓类代表种的功能基因组分析及抗逆基因克隆(2002-2005)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