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平,女,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岩石矿物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等。近年来教学方面讲授本科生课程《结晶学与矿物学》;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级岩石学》、《创新研究》;博士研究生课程 《专业英语》《地球化学进展》、《现代地质学理论与方法》。科研工作主要从事造山带中俯冲深部岩石的变质作用演化,物质的迁移和流体过程研究。通过矿物微区成分变化、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岩石所经历的P-T-t轨迹,揭示深俯冲陆壳和洋壳的特点和差异折返的基本规律,建立大洋和大陆深俯冲和折返理论体系。主要涉及华北克拉通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高级变质岩、胶东地区变质基底的变质作用和年代学研究;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超基性岩岩石学研究;阿尔卑斯山中部Zermatt-Saas地区蛇绿岩套中超基性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变质作用研究工作;西藏雅江带日喀则石榴角闪岩和蓝片岩的矿物岩石学和变质动力学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项目十几项。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目前担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变质岩专业委员会委员,《地质论评》编辑委员会主编,曾获得过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山东省教育厅优秀学士学位、山东科技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以及中共山东省委高教工委三八红旗手标兵、青岛市委建功立业“十佳”个人等荣誉称号。 2、讲授的主要课程: (1)《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本科生课程 (2)《高级岩石学》、《专业英语》、《创新研究》 硕士研究生课程 (3)《地球化学进展》、《现代地质学理论与方法》 博士研究生课程 3 、近5年负责的主要科研项目 (1) 2018.01–2020.12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41761144061)“变质岩石及其矿物组合对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的反应 – 来自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和南非Namaqua 活动带与 Bushveld变质杂岩体的启示”. 项目批准号. (2) 2016.01–201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2044)“西藏雅江带中部日喀则石榴角闪岩和蓝片岩的矿物岩石学和变质动力学研究” (2)2013.01–201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41230960)“南海新生代扩张期后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3)2013.01–2016.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41272072)“胶北早元古代钙硅酸盐岩和超基性岩的岩石成因、交代作用及其流体活动研究” (4)2013.01–2015.12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03010201)“新特提斯洋扩张过程的基性-超基性岩印迹研究” (5)4. 2013.01–2015.12地调局资源部“中国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过程和定量评价综合研究” (项目编号:1212011220928) 专题“鲁西岩石圈结构与深部过程探讨”. (6) 1. 2014.01–2014.12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科技外事部 (项目编号:12120114061801) “青藏高原古/新特提斯洋盆的构造演化和铬铁矿成矿作用”,专题“异剥钙榴岩在新特提斯洋盆构造演化中的意义”. 5 、获奖和荣誉情况 (1)2011山东省教育厅.“造山带超基性岩石的变质作用演化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山东省人民政府, 河东金矿床构造-岩浆-矿化网络解析与成矿预测,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