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魏玉西,博士,分别于1987年7月、1990年7月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食品工程系水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海洋化学专业(海藻化学与海洋药物方向)博士学位。1990年7月至1995年2月在青岛市卫生防疫站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工作;1995年2月至1998年9月,青岛大学化学系食品化学教研室历任讲师、副教授;1998年10月赴德国Bayreuth大学生化所作访问学者(一年)。现为国家科技奖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霍英东青年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评审专家,ToxicologyandIndustrialHealth,MicrobialBiotechnology,ChineseJournalofOceanologyandLimnology,JournalofOceanUniversityofChina,《食品科学》、《渔业科学进展》、《中国海洋药物》、《海洋科学》、《上海海洋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杂志评阅人,青岛市红藻研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青岛市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营养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食品工业协会会员。曾荣获第三届青岛大学—青岛银行杯“年度教学十佳”、青岛大学优秀教师、青岛大学教育先锋、青岛大学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承担的课题: 1、医药级高品质褐藻胶及其衍生制品创制和产业化示范,国家海洋局海洋经济示范城市重点项目子课题。 2、贝类加工副产品高附加值功能制品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关键技术)(2016ZDJS06A01)。 3、纳豆菌发酵贝类制备抗肿瘤功能食品的关键技术研究,青岛市民生科技计划项目(17-3-3-68-nsh)。 4、青岛大学—银色世纪蓝贝海洋功能食品协同创新中心平台项目(2018-2020)。 5、重要经济海藻—紫菜特征抗菌肽的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2DM014)。 6、胶州湾蛤蜊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13-1-3-73-nsh) 7、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化学成分研究,国家海洋局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Nos.908-01-ST12and908-020504)子课题。 8、贝类加工废弃物高值化利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nyhyzx07-047)子课题。 9、基于校外培养基地建设的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研究---以生物工程专业为例,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资助项目(SDYC15005)。 10、鼠尾藻多酚的降血脂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对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机理研究”子课题(No.06-2-2-12-jch)。 11、鼠尾藻多酚的抗凝血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山东省博士基金项目(BS07002)。 12、褐藻多酚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山东省教育厅基金项目(No.J01C11)。 近几年授权发明专利: 1、魏玉西,刘淇,陈聪,赵爱国。一种以牡蛎壳为原料制备高纯度乳酸钙的方法。专利号:ZL200810177477.1,授权时间:2011.7.20 2、魏玉西,王家明。以贝类加工废弃物为钙源的谷氨酸螯合钙合成方法。专利号:ZL200910151023.1,授权时间:2012.6.27 3、魏玉西,齐宏涛,徐传金,于佳,柳翠青。以贝壳为钙源的焦谷氨酸钙合成方法。专利号:ZL201210232530.X,授权时间:2014.4.16 4、魏玉西,崔育倩,于佳,王玉,王文洁,韩宇坚,张伟艺,訾晓娜。新型美味紅藻多肽内酯豆腐的制作方法。专利号:ZL201310562217.7,授权时间:2015.1.7 5、魏玉西,王玉;王文洁;韩宇坚;张伟艺;訾晓娜。新型红藻蛋白内酯豆腐的制作方法。专利号:ZL201310562131.4,授权时间:2015.4.22 6、魏玉西,胡迎芬,崔育倩,高淙淙,赵莹,顾洪美。发明专利名称:以贝壳为原料的钙型干贝素合成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639021.3,授权时间:2015年12月2日 7、魏玉西,崔育倩,丛爽,李冉,张菲,张翼飞,赵婕。以贝壳和海藻酸为原料的海藻酸单糖钙合成方法。发明专利号:ZL201310356362.X,授权时间:2016年7月13日 8、魏玉西,崔育倩,于佳,徐传金,杨昕,于逢春,李佳晋,于昕煜。以贝壳为钙源的果蔬天然有机酸钙合成方法。发明专利号:201610170524.X,授权时间:2018年3月9日 科研奖励: [1]牡蛎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高值化产品创制与应用。2017年广西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三位)。 [2]褐藻多酚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2006年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