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觅堂,男,1982年1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系主任,“轻稀土资源绿色提取与高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包头市第一批“鹿城英才”,包头市首批“5512工程”中青年骨干。 1工作学习简历 2000年9月—2004年7月在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攻读学士学位; 2004年8月—2005年8月在包头稀土研究院工作; 2005年9月—2008年6月在内蒙古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2008年9月—2011年6月在武汉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11年7月—现在在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12晋升为副教授; 2014年9月—2015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Alfred大学玻璃研究中心进行研究工作; 2015年11月—现在在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15晋升为教授; 2科研成果 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5篇,SCI收录26篇,EI收录21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4项,授权24项。获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排名第六)。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校级项目3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科技部973前期研究项目1项,科技部服务企业项目1项。 3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RE-Si-Al-O-A(A=N, F)玻璃熔体结构、晶化行为及性能的研究(51662033),起止年月:2017.1—2020.12,项目负责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稀土元素在玻璃受侵蚀过程中的混合效应与表面钝化作用机理的研究(51202104),起止年月:2013.1—2015.12,项目负责人。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稀土不混溶玻璃高温熔体物性及基本结构单元演变(51362019),起止年月:2014.1—2017.12,项目负责人。 (4)内蒙古自治区杰出青年培育基金项目:含稀土硼硅酸盐玻璃分相析晶及混合稀土效应的基础研究(2016JQ05),起止年月:2016.1—2018.12,项目负责人。 (5)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稀土元素在玻璃风化壳层形成及离子迁移过程中作用机理的研究(2012MS0807),起止年月:2012.6—2014.6,项目负责人。 (6)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项目负责人。 (7)内蒙古科技大学青年学术骨干项目,项目负责人。 (8)内蒙古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培育基金项目:防紫外线玻璃的开发及性能研究,起止年月: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项目负责人。 (9)内蒙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稀土掺杂对硅酸盐玻璃抗风化性能的影响,起止年月:2011年9月—2013年9月,项目负责人。 4、专利 11、无色透明的强吸收紫外线的功能性玻璃.专利号:ZL200910164470.0. 12、强吸收紫外线的防眩目紫色玻璃,专利号:ZL200910258727.9. 13、超白玻璃,专利号:ZL201010584688.4 14、高透过率的节能环保玻璃,专利号:ZL201010584638.6 15、浮法玻璃澄清脱色方法,专利号:ZL201010584519.0 16、Eu2O3-Dy2O3双掺杂锌硼硅系微晶玻璃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310119126.6 17、 玻璃珠加工设备,专利号:ZL201620438336.0 5奖励与荣誉: 1、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功能性铈基稀土化合物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 2、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大颗粒稀土化合物制备工艺开发”; 3、武汉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稀土掺杂对Na2O-CaO-SiO2系玻璃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获得者; 5、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6、包头市第一批“鹿城英才”获得者; 7、包头市首批“5512工程”中青年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