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历 1994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1994年至1999年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蛋白质晶体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4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1994年至1999年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蛋白质晶体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4年在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院(HHMI)做博士后。2004年至2007年在美国普渡大学做 Research Scientist。2008年起,应聘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我的实验室主要是利用X-射线晶体学技术,并结合其它的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目前研究的方向主要是病原性细菌和病毒在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免疫应答过程中所涉及的分子反应机理,像先天免疫中的TLR(Toll-like receptors)通路和NLR( Nod-like receptors)通路,以及后天免疫中的TCR-MHC通路。这些研究将会为我们如何去预防和控制这些影响人类的重大疾病(如艾滋病)提供线索。对艾滋病病毒(HIV)的致病机制和疫苗研制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之一。另外,细胞凋亡以及相关的癌症机理研究也是我们感兴趣的方向。已知的绝大部分癌症都与细胞凋亡的失调有关,对此类分子的研究将会为药物的开发提供基础。 主要成果:对EIAV gp45野生株和疫苗株的晶体结构比较发现,一个在HR1 heptad repeat区d位置从疏水到极性氨基酸的突变与EIAV的疫苗化紧密相关。我们证明这种突变提高了病毒对温度的敏感性。我们将类似的突变在HIV上进行了验证,据此提出了在HR1区进行突变来尝试HIV疫苗株研发的设计思路。对HIV CRF07 gp120进行了大量的构建、表达、以及去糖化处理,并对单体gp120和gp120/CD4复合物进行了大量晶体筛选,终于得到了HIV CRF07 gp120/CD4复合物的晶体,并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收集到一套2.6埃的高分辨率数据,据此发现了一个新的受体结合表面。得到了gp90的受体—ELR1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获得高稳定性gp140三体免疫原,与gp140unc三体相比,均一性更好,抗原反应性更高,且针对目前中国流行株,非常适合作为免疫原用于艾滋病亚单位疫苗或多价联合疫苗的研发。目前本发明已经获得专利。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目前抗艾滋病疫苗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在抗病毒的细胞免疫中,宿主细胞拮抗病毒复制的免疫蛋白分子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利用HIV假毒系统,我们筛选到了ALG-2等在HIV包装过程中起抑制作用的多个蛋白,并初步证明这些蛋白是宿主细胞利用来拮抗HIV复制的重要因子。我们的初步研究证明ALG-2主要是通过调控细胞内的囊泡运输等途径来调控病毒的复制,但并不是通过经典的ALIX/TSG101途径。我们进一步鉴定了HEBP2是ALG-2的互作蛋白,并解析了ALG-2/HEBP2复合物的晶体结构,阐述了HEBP2对ALG-2的细胞内定位具有调控作用。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艾滋病治疗调控靶点,特别是我们筛选到的小分子抑制剂,有可能作为新的艾滋病治疗药物前体。